晚上吃飯之前,想在b站随便找個視頻看,首頁給我推送了這部電影,标題為“直擊東亞家庭創傷”,作為一個身處東亞家庭并自認為收到了來自東亞家庭文化傷害的人,我迫不及待地點了進去。

電影裡建構的家庭比較傳統,是一個男性主導的封建父權制家庭,丈夫對妻子和兩個兒子在物質上、精神上都追求極緻的控制,稍有不順心,動辄打罵。作為受害者和無權力者的母親無法改變家庭的現狀,隻好遵從丈夫的意願,對兩個孩子進行高要求,但無形中她也被馴化,有傑留級,她最擔心的是“我不知道怎麼和你爸爸交代”;有傑考試時嘔吐,她焦急地希望兒子盡快回去考試或者在明天參加補考……在有傑離世家庭分崩離析時,她沒有跟有俊說一句話,而是默默地離開了。

我很高興這部電影設計了有傑去世的情節,而不是一味地講述《pirate》漫畫給有傑巨大的精神動力,從而使其掙脫了家庭的束縛,成為了“他想成為的人”:這顯然太困難了。作為一個孩子,在家庭中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精神上時時刻刻都受到父母的影響,若是壓迫,那影響就更大了,一個孩子背負着這些隐形的巨大壓力去生活,實在是太讓人心酸了。有傑的死,讓有俊在精神上覺醒,讓母親獲得物理上的身體解脫——這些都是在牢固的、壓抑的四口之家難以完成的改變。但是,有俊在後續的成長中勢必處處受到父親的控制,母親在出走之後不知道還會不會受到前夫的騷擾,他們的困境,或許隻是從顯性的走到了隐性的。

鄭有俊和林雪兒的戀愛之路,同樣證實了這困境是走不出的。在學生時代,二人明明互生好感,但是有俊不敢把自己的真實心意說出口;在二人婚後,林雪兒懷孕,卻引發二人的争吵,究其原因,是有俊“還沒準備好”。長大成人的有俊相較之前必然不再受到父親那麼大的影響,但是小時候的傷痛給了他太多痛苦的回憶,他不敢進入親密關系,也不知道怎麼建立新的親密關系,這些創傷最終導緻二人分道揚镳,年少時的困境,有俊長大後也沒走出來。不過,令人高興的是,影片并沒有安排二人在鄭自雄葬禮上複合的老套戲碼。誠然,鄭有俊并沒有任何錯處,但是他精神上的缺陷注定還要伴随他很久,以我之見,若他無法“做好準備”,即使複合,二人也會再次分開,不再複合,何嘗不是另一種愛的表達?畢竟愛不是控制,愛是自由。

有傑日記裡絕望的話語,在許多年後的有俊的學生身上重演。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同樣絕望的心情,同樣的原因:家庭。東亞有千千萬萬個有俊,或許也有你我。願你我都能盡力走出困境,若遇不到像有俊一樣的老師,就成為自己的有俊吧。“加油!總有一天你會長大,變成你想成為的大人,不要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