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卡斯·德霍特導演的第二部長篇回到自己的私人經曆與情感中,由其哥哥米歇爾·德霍特擔當制片,希望以此片獻給他所有失去的友誼與夥伴。

簡單整理分享一下《親密》的首映後發布會的内容

大緻按照現場提問順序進行的整理:小演員的出演契機、對小演員的指導、母親角色的塑造、小演員的最大難關、兩位女主角的出演契機、電影的語言設定、父親角色的淡化、《親密》的創作意圖

關于兩位小演員的出演契機:

Rémi的扮演者古斯塔夫·德·瓦埃勒于此前就有在戲劇學校進行表演的培訓,然後接到了試鏡邀請。與之相比Léo的扮演者伊登·丹布林是完全的素人,盧卡斯導演是在火車上相中了他。

導演對兩位小演員的指導:

對盧卡斯來說與演員一起進行的前期準備非常重要。他喜歡先去熟悉演員,也讓演員熟悉他(帶他們去吃墨西哥菜hhh),知曉彼此後才開始拍攝。在最後一輪試鏡時,他們聚集了12、13個小孩,不是讓他們表演某場戲,而是就讓他們在那裡玩、自由相處,去觀察小男孩們之間的火花。他希望一切主演之間的化學反應都是自然的、本能的,而不是有誰去刻意設計的。從中脫穎而出的就是古斯塔夫和伊登兩位小演員。

盧卡斯還提到,他與小演員們關于一場戲的讨論往往都是很随意很不正式的,比如在他們唱歌跳舞的時候會突然提及電影裡的某一場相似的戲,他不想讓他們去死記硬背台詞,希望他們是自主地在說話,所以給他們的劇本也更像一個大概的框架,讓他們能有足夠自由的空間去發揮、去成為角色本身,當然也會給予他們一些小細節、關鍵信息去激發他們。以及,因為每個人表演上的反饋都各不相同,所以指導他們的時候也都有成人演員在現場輔助。

在之後關于如何完成Léo這個克制情緒表露的角色的演繹一問中,伊登也再次強調了盧卡斯的這種指導方式,他會讓演員先過一遍劇本,然後讓他們立馬忘記掉并且不給他們再看一遍的機會,以此來保證電影的自然感。

關于兩位母親的角色塑造:

兩位女演員都提到說,盧卡斯導演喜歡讓演員們彼此在現實生活中也産生很深刻的情感聯結,這使得演員們其實很難分清什麼時候他們活在現實裡,什麼時候是在電影裡。這些現實裡親密關系的搭建,都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整個電影。

另一方面盧卡斯還在之後的提問中談到了關于Rémi母親的職業(醫務工作者)的設定理由。一個女性手裡懷抱着嬰兒,這是一幅一直出現在他腦海裡的畫面。并且,他在創作母親角色的時候也曾與許多位母親進行過對話,所以這個設定既是他的一種直覺,也很可能是某位母親角色的投影。

對兩位小演員來說最大的難關:

伊登說是冰球,因為他本人不會(學了大概6個月),還需要全程表演出充滿熱情的樣子,這個情緒的準确性很難拿捏,所以冰球戲拍完的時候他覺得大解脫。

古斯塔夫說是在操場情緒大爆發的那場戲(Léo和Rémi撕打),因為他從來沒有過這麼強烈的情緒,好在有大人們的指導幫助而成功完成,而且表演完之後也很快地從情緒裡走了出來。

關于兩位女演員的出演:

盧卡斯覺得比起選角,他更像是在遇見和結識演員。他在凱撒獎的頒獎典禮上遇見了Léo母親的扮演者蕾雅·德呂蓋,非常優雅和溫柔,而Rémi母親的扮演者艾米莉·德奎恩則是很小開始演戲,有過兩位小演員現在這個階段的經曆,所以他發自内心覺得兩位都是非常理想的人選(能夠指導和幫助兩位小演員)。

女演員們覺得和這些小演員的合作往往能颠覆她們很多的表演認知,表演技巧很多時候不再适用,常常是一種充滿天性的、自發性的演繹。

關于電影裡的語言設定:

盧卡斯說,他是先敲定小主演再确定語言的。很慶幸的是,兩位小男孩都是雙語者。因為他希望能夠突出他作為比利時導演的特色,電影裡有法語也有比利時荷蘭語,這是比利時電影獨一無二之處。所以他不會隻選法語或荷蘭語區的演員去把語言框死,而是希望有更豐富的語言背景的工作環境。

關于電影中父親角色的淡化:

盧卡斯說他潛意識裡很想創作一部母子之間的電影,或許因為這是他創作電影的一個初心。他的母親在他五歲時看了五遍的《泰坦尼克号》然後經常會提起裡面的内容,并在12歲時送了他人生第一台相機,也成為了他人生裡的第一位女演員。與此同時,他也在電影裡特地留下了一場描寫父親角色很重要的戲,就是Rémi父親在餐桌上的情緒崩潰,因為我們很少能看見成年男性會這麼公開地表露自己的情緒。

關于“親密”本身:

盧卡斯很希望能向觀衆展現男孩之間的柔軟敏感的一面,因為我們很少能在電影中看見兩個男孩之間的脆弱,像是鑽進一個被窩貼在一起的場景,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兩個男孩在互相撕打。

他提到他讀過的一篇美國心理學家的文章,研究每個年齡段男孩們對與其它男生之間的友誼的描述方式。13歲的時候,男孩們形容男生間的友誼就如同戀愛故事一樣,會互相表達情緒、分享秘密、依靠對方,可是等到15、16、17歲的時候這些男孩就失去了這些感性的表達,變得充滿男子氣概。所以他很希望能向人們展示男孩間柔軟、脆弱、敏感的一面。

本文根據英語轉譯聽譯,聽譯水平有限,有錯誤還望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