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裡安·萊恩1997年執導的電影《洛麗塔》,在銀幕上展現的并不僅僅是一段充滿争議的關系,也是一場關于創傷與欲望如何塑造、扭曲個體心智運作模式的心理實驗。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尤其是亨伯特與洛麗塔,陷入了複雜的心理動力漩渦:他們既是彼此的欲望投射對象,也是彼此創傷的延續者。在這樣的循環中,心智化——即理解自我與他人内在心理狀态的能力與模式——不斷受阻乃至破碎。



一、亨伯特:欲望裹挾下的心智化失能



亨伯特作為一個成年知識分子,本應具備成熟的心智化能力。然而,童年時期“失落的初戀”給他留下了深層創傷:他将對一位早夭少女的未竟之愛凝固下來,轉化為對青春期少女的執念。



這種創傷使他在欲望面前無法進行真實的心智化:



他無法真正感知洛麗塔的心理狀态。在他眼中,洛麗塔不是有着情緒、矛盾與成長困惑的真實孩子,而是他幻想中的“仙女”。



他把洛麗塔的調皮、撒嬌、甚至反抗都誤讀為欲望的回應,以此來合理化自己的占有。



這種錯誤的理解,實際上是欲望對創傷的一種覆蓋性防禦:他用詩意化的語言修補内心的傷口,卻進一步失去了對現實的觸覺。



最終,他所謂的“愛”不過是對自我創傷的反複重演,欲望讓他将洛麗塔物化為補償幻象,而非一個需要保護的孩子。



二、洛麗塔:在創傷中被剝奪心智化的發展



洛麗塔的創傷源自原生家庭:父親缺席,母親夏洛特情感上的忽視與自戀,使她缺乏安全依戀。在這樣的環境中,洛麗塔的心智化發展本就脆弱,她難以在穩定的關系中學習到自我與他人的清晰邊界。



當亨伯特進入她的生活時,這種邊界進一步被摧毀:



她的需求被重新定義——快樂、物質、旅行都必須通過亨伯特的欲望來交換。



她開始在屈從與試探性的反抗中尋找自我位置,但這種掙紮并不能真正幫助她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長期被剝奪自主性,使她的心智停留在“如何應對施害者”而非“如何理解自我”的層次。



因此,她在關系中的反複與矛盾,不是“早熟”,而是創傷性依附的結果:她在困境中嘗試用有限的方式去重建心智化,但始終被亨伯特的控制束縛在這段錯亂的關系中。



三、創傷—欲望循環中的雙向扭曲



亨伯特與洛麗塔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一個創傷與欲望互相投射、阻斷心智化的循環:



亨伯特的創傷 → 形成欲望執念 → 他将欲望投射到洛麗塔身上。



洛麗塔的早期創傷→對親密接觸的錯誤理解→陷入與亨伯特錯位的關系中→在被亨伯特的欲望壓迫中形成新的創傷 → 她的心智化進一步受阻 → 她無法清晰拒絕或表達,隻能依附或反抗。



洛麗塔的反抗 → 激活亨伯特的受虐快感與自責 → 反而加劇他的控制欲望。



雙方在這種閉環中持續失去真正的心理理解能力。



這裡的心智化困境,揭示了創傷如何通過欲望的媒介一代代傳遞,形成一種“無法理解、無法溝通”的封閉系統。



四、觀衆:在诠釋與真實之間的心智化挑戰



電影最具張力的一點在于:觀衆是否能從亨伯特的浪漫诠釋中跳脫出來,看見洛麗塔的真實内在?



攝影與叙事常常引導觀衆陷入亨伯特的主觀視角,我們幾乎被迫跟随他的欲望去“觀看”洛麗塔。



但與此同時,導演在細節中埋下真實的裂縫:洛麗塔的疲倦、哭泣、被動。這些瞬間要求觀衆進行“二次心智化”:不僅理解亨伯特的内心,還要超越他的叙事,去體會洛麗塔的真實處境。



這種觀看體驗本身,就是觀衆的心智化挑戰:我們是否能在欲望叙事之外,直面個體感受的真實?



五、結語:心智化的缺席與伴侶關系的倒置



在伴侶關系的三個維度中,最初的外貌欣賞與物欲滿足,往往是吸引的起點;随後,情感的親密與情緒的滿足,成為關系能否穩定的核心;而随着相處時間的增長,關系中愈加需要的是人格的欣賞與心智的交流,這才是伴侶關系能夠長久維系的關鍵。



從心智化的視角來看,真正成熟的親密關系建立在“理解自我與理解他人内在心理狀态”的基礎之上。亨伯特與洛麗塔的關系正好倒置了這一軌迹:他停留在外貌與欲望的層面,把她當作幻想的投射物,卻從未進入到情感的共鳴與人格的交流之中。亨伯特的心智化失敗,使得他們之間始終不存在真實的理解,隻剩下欲望的操控與創傷的延續。




正如拉康所言,“性關系不存在”,性親密總是被幻想和缺失所阻隔。亨伯特将洛麗塔塑造成“仙女”般的幻想對象,用詩意的語言和浪漫的幻想包裝自己的欲望,試圖填補内心的空洞。但這種“親密”隻是假象:他無法真正理解洛麗塔的内心,将她的調皮、叛逆甚至反抗誤讀為對自己的回應,忽略了她作為一個孩子的恐懼和困惑。

從拉康的視角看,亨伯特追求的不是真實的洛麗塔,而是用她來補償内在的缺失。他的欲望像一層濾鏡,掩蓋了真實的客體,更掩蓋了現實中的倫理問題。他内心深處的欲望幻想如同一個深淵,吞沒了他的外部人生,也吞沒了洛麗塔。他以為通過占有洛麗塔,就能重現失去的“完美愛”,但這種補償注定失敗——親密關系不可能通過單方面的幻想實現。他的“愛”實際上是自私的占有,将洛麗塔簡化為滿足自己内心空虛的工具,最終讓自己在孤立和自責的循環中,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