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當《博萊羅》那個魔性的旋律在我耳邊一遍遍重複的時候,我整個人都有點上頭。就那種,你知道吧,明明是一個旋律翻來覆去地重複,卻越聽越上瘾,一波接一波,最後簡直像是要把人淹沒一樣。前幾天心血來潮看了這部電影,才知道這麼牛的曲子背後還有這麼一段故事。

之前對拉威爾,呃,了解不多吧。就知道這哥們是個超厲害的作曲家,寫了那首誰都能哼兩句的《博萊羅》。但我真沒想到,一個能寫出這麼燃、這麼熱烈的音樂的人,居然是個這麼安靜甚至有點冷冰冰的人。有點反差萌是不是?

天才都是怪人?

電影裡的拉威爾(拉斐爾演的)真是個有意思的家夥——個子不高但帥得很,走路坐姿都特别優雅,永遠穿着剪裁得體的西裝,好像随時準備參加什麼重要場合似的。感覺他整個人都像是用尺子量過一樣精确,跟他的音樂一個調調。

這哥們兒對完美的追求簡直到了有點神經質的地步,但又透着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憂傷。電影裡有段鋼琴協奏曲響起來的時候,我差點跟某位豆瓣網友一樣"哭昏過去"。說真的,誰沒在人生低谷時對着一首歌哭得稀裡嘩啦啊?誰不希望自己崩潰的時候能倒在一段美妙的旋律裡啊?

最奇怪的是,拉威爾好像對自己寫的音樂一點兒不上頭。他就像個冷冰冰的工匠,一絲不苟地擺弄着每個音符,跟他的作品保持着一種奇怪的距離。有個網友說得挺有道理:"充滿克制的愛比瘋狂濃度更高",這可能就是拉威爾這個人的密碼吧,我猜。

天才也有江郎才盡的時候?

電影挺詳細地展示了拉威爾怎麼創作音樂的,特别是他為那個芭蕾舞女伊達寫《博萊羅》的過程。想想啊,這哥們可是五次落選什麼羅馬大獎的,心裡肯定憋着一股勁兒要證明自己。說實話我平時寫個朋友圈都要反複修改,更别說寫個流傳百年的曲子了,壓力山大啊!

他找靈感的方式挺有意思的。電影裡暗示他去美國聽了爵士樂回來後,整個人就不一樣了。但我覺得最戳我的還是他那些情感糾葛,那些懵懵懂懂、似有若無的愛情,好像變成了他音樂裡的那股子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

有個網友總結得特别到位:"音樂的無情與女性的情欲"。拉威爾這人好像永遠在音樂和愛情之間選不好站隊。一邊全身心撲在音樂上,一邊又對感情特别冷淡,甚至有點兒不近人情。可能這就是為啥他的音樂這麼有張力吧?就像是壓抑太久的情感找到了一個發洩口?我瞎猜的。

美歸美,但總覺得差了點兒啥

我得說,這電影看着挺舒服的。上世紀20年代的巴黎被拍得特别有感覺,拉威爾的那些西裝、發型,還有其他演員的舉手投足,都透着一股子老派的優雅。服化道給滿分!

拉斐爾的表演是真的絕,簡直就是為這角色量身定做的。雖然有人吐槽他"太帥了",不太符合曆史上真實的拉威爾,但我覺得無所謂啊,帥就完事了呗!特别是他彈琴的那些鏡頭,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看得我都想去學鋼琴了(雖然我知道自己肯定堅持不了三天)。

不過,這片子确實有點兒拖沓。有幾段我都差點睡着了,不騙你。好多網友也這麼說。劇情感覺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很多有意思的點都隻是一筆帶過。比如拉威爾去美國那段,還有他和其他音樂家交流的部分,感覺本來可以拍得更精彩的,結果就這麼草草了事了。有點可惜。

高潮部分還是值回票價的

雖然中間有點困,但是電影最後的高潮部分真的把我給看精神了!當《博萊羅》終于在舞台上演出的時候,那種音樂和舞蹈的結合,我的媽呀,簡直絕了!瞬間就理解了為啥這曲子能火一百年。

最讓我感動得想哭的是最後那場戲:拉威爾已經老了,記憶都開始模糊了,但他還能在腦子裡"指揮"自己的作品。這畫面看得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就好像在告訴我們:就算人不行了,音樂還在,它會一直活下去,活在每個聽過的人心裡。

有個網友的評論我特别有共鳴:"即使他的記憶不再清楚,這首曲子的回環還能讓他有一段堅實音符的憑依,他不僅還能找到他自己,而且還能印在所有聽過這段旋律的人心中。"寫得也太好了吧!我感覺我能理解,但絕對寫不出來這種話。

為了藝術值得孤獨一輩子嗎?

《博萊羅》不隻是講一個音樂家的故事,它好像問了我們一個更深的問題:為了藝術,值得犧牲掉自己的情感生活嗎?拉威爾這輩子好像就隻和音樂談戀愛,啥也沒留下,就留下了音樂。

這讓我想到了我那些"藝術家"朋友(雖然就是在小區搞文藝活動的水平),好像真的投入藝術的人都有點兒不太擅長處理感情。是不是真的很難兩全其美啊?拉威爾的故事就像是在說:嘿,想要創造偉大的東西,可能就得在某些方面有所犧牲。這話聽着挺殘酷的,但好像又有那麼點道理?

不管怎樣,這電影就像拉威爾的音樂一樣,有它自己的魅力。雖然不算完美,有點兒拖沓,但當《博萊羅》的旋律響起來的時候,我覺得一切缺點都可以原諒了。

就像電影裡有個網友說的:"重複,再重複,推進,再推進,就像人生。"這不就是《博萊羅》的精髓嗎?也許,這就是拉威爾給我們留下的最好禮物吧。我時不時還會哼兩句呢,簡直洗腦!

新片首發公号:咖啡君電影,每日推薦告别劇荒!
想看原片的可以去公号!
無償無套路,不用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