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骨及所有》拿下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的盧卡·瓜達尼諾,時隔一年又重回他熟悉的同性領域,拍出一部運動題材的《挑戰者》,這距離上一部讓他聲名大噪的《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已過去整整六年。
原定于去年9月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的《挑戰者》,受好萊塢罷工潮影響,推遲到今年4月在北美上映。近期該片上線流媒體,國内影迷終于有機會得以重新看到那個對LGBT題材駕輕就熟的瓜導。
既然是奔着威尼斯去的,自然少不了幹貨與猛料。瓜達尼諾将自己多年的拍攝經驗一股腦都端了出來。
同性題材、叙事結構、影像風格、配樂剪輯,以及演員選擇等等;可以說,電影《挑戰者》在每個分項賽維度上,都稱得上是話(cao)題(dian)滿滿。
影片看似是一場關于掌控與從屬關系的争奪戰,實則是女性視角下,主體欲望的自我覺醒。當丈夫與前男友站在網球競技場的兩端,在象征着權威的紫色框太陽鏡的背後,是女性群體對主體關系的掌控與深邃的凝視。
縱觀影史,有關兩男一女的經典之作數不勝數。前有法國新浪潮旗手弗朗索瓦·特呂弗的《祖與占》,後有意大利名導貝納爾多·貝托魯奇的《戲夢巴黎》。
此番,瓜達尼諾在遠離意大利的好萊塢自由土壤上,以開放式的欲望解構三角男女關系,意欲重塑影史經典,隻是火候與表現均欠佳。
時間 & 故事
重新安排時間的次序,是好萊塢電影常用的手法,通過時空轉換、标題字幕、對話銜接、視覺過渡等,對當下或過去的時空做出标記,是大師們結構故事與營造懸疑的利器。
導演瓜達尼諾也善用此法。在《挑戰者》中,他将粉色字幕與時間組合,以不同的比賽段落交叉推進,将三人間隐藏的故事與因果關系逐一揭示。
第一幕賽場對決中,影片用閃回将故事拉回到13年前,非常詳盡地交代了三位主角亞特(Art)、塔西(Tashi)和帕特裡克(Patrick)的初識,三人在海邊關于網球與情感關系的探讨,以及酒店那場緻敬《戲夢巴黎》的經典畫面。
第二幕閃回發生在12年前,三人熟識後,帕特裡克通過網球比賽的對決赢得塔西,并與之确定愛戀關系。随後一場争吵導緻塔西受傷告别球場,A.T.P關系走向破裂。
第三幕,時間回溯到9年前,塔西以教練的身份走入亞特的生活當中,同樣的愛好與過往,讓兩人在重拾友誼後步入婚姻關系。直到8年前的特蘭大運動會,亞特在酒店發現塔西與帕特裡克的約會。自此,三人的關系迷霧重重。
此後,遵循着時間閃回與因果叙事,三人在一場重要的網球比賽中再度重逢。從賽前幾周到賽前一天,前任男友與現任老公的關系重新交織。塔西作為“裁判”,看似在主導與掌控兩個男人之間的關系,實則這層關系早已分崩離析。
欲望 & 運動
如果說,電影是一場夢,那導演就是神奇的造夢者。而一部電影的視聽語言,就是他最獨特的造夢手段。
在瓜達尼諾過往的電影中,欲望是最鮮明的主體。它是角色間流動的情愫,是随處可見的食色視覺标識,是自我探尋與回歸的靈魂釋放。而在意大利的驕陽下,它則被置換為不同年代、不同個體之間的悲喜交集。
夏日意大利,光影斑駁的小鎮,是瓜達尼諾自由表達欲望的造夢場。而當他将熟稔的同性題材帶到繁華都會——美國紐約州新羅謝爾的ATP網球場,卻顯然有點水土不服。
他試圖通過一場由女性主導的權利争奪比賽,攪動球場兩端的同性欲望。很可惜,最終卻沒能激發太多共鳴。原因或許正在于,觀衆并沒有Get到欲望之外的另一個載體:運動。
影片《挑戰者》的英文片名叫“Challengers”,這是隸屬國際職業網球協會中的一項重要賽事,分為ATP(男子組)和WTA(女子組)。
在這部電影中,瓜達尼諾導演非常有心地将三位主角各自的名字Art、Tashi、Patrick與男子ATP聯賽呼應。作為策動者的女性主角塔西居中,時刻處于裁判者的地位。在種族平權與女權崛起的背景下,瓜達尼諾的這個設計不言而喻。
同性 & 異性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适用于國家關系,也符合電影《挑戰者》中男女之間的情感。
柏拉圖神話中,最初存在男人、女人和兩性人。每個人都擁有兩張臉、四隻手、四條腿和兩個連在一起的身體。他們在某個時期分成兩部分,此後每一半都一直想跟對應另一半重新結合。直到後來,衆神才判決各不相同的兩半應當要彼此結為夫妻,從而生出新人。
在這些被曆史、文化、宗教、兩性所包裹的故事中,背後是男人與男人、男人與女人之間的情感流動。所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無疑是盧卡·瓜達尼諾一直所探讨與挖掘的主題。
而電影《挑戰者》中三人關系的核心,其實重點并不在于展現三人關系,而是互相組合的三對之間的兩兩關系,每一對都有着獨特而強烈的聯結。
當你真正看懂球拍、油條、香蕉這些欲望的載體,再來重新審視《挑戰者》時,才會發現,導演瓜達尼諾“物欲之外”的表達焦點,其實在于人。
身處矛盾與沖突中的人,才是影片最值得關注的所在。如果你隻看到三人行,那真的錯怪了瓜達尼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