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緣分之始

就像我說的,原來咱們好久前就見過,曾在無意間聽到這段小朋友一本正經說話就被打動,也每每随機到這首時久久愣神——我是個姥姥帶大的孩子。我最開始以為這段獨白是某個文藝家寫出的,濃濃的台灣味道,“嘗”起來是藍色的,台灣是一個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地區,但台灣文學卻是攜帶着淡淡的合着鄉土氣息的海風味兒。它有一種欲蓋彌彰的博大。因了與大陸千絲萬縷的鍊接以及日本文學的很大沾染,台灣文學不僅有着日本文學那樣對心意的深刻叙述,還有着一種源自不可描繪處的超脫感。

當打開這部電影後,我每每覺得裡面很多場景曾在耳朵裡萦繞過,當最後小朋友獨白時,一切貫連左右,這麼多年,原來是你!

生病卧床的婆婆,隻是靜靜地存在着,卻成了整個家庭情感的鏡子和樞紐。婷婷每天給她洗澡、和她說話;洋洋把不敢對大人說的秘密告訴她;敏敏在崩潰時對着她忏悔……婆婆的沉默,反而容納了所有人最真實的情感。

這或許正是讓我觸動的原因——那份同樣靜默的守護。不喧嘩,卻深沉。

平淡,是回憶的本來面貌

楊德昌沒有拍攝驚天動地的故事,他拍的是生活本身:一頓飯、一次争吵、一場病、一個黃昏。這些畫面太普通了,普通到就像我們自己的昨天。而恰恰是這種普通,讓我們的個人記憶毫無防備地湧入——姥姥廚房裡的油煙味,夏天午後的蒲扇,接我回家時那個不變的背影。

當電影裡NJ對昏迷的婆婆說“其實他們都不聽我的,也不聽你的”時,那種中年人的無力感,可能也讓你想起了父母輩的無奈,以及姥姥在那個家庭結構中相似的位置。她們是家庭的基石,卻常常被忽視。

“我也老了”

當洋洋最後對婆婆的遺像說:“婆婆,他們說你老了,我今年七歲,我覺得……我也老了。”它似乎道破了一個真相:真正的長大,不是年齡的增長,而是當你開始意識到失去,并懂得了懷念的時刻。

如果眼淚來了,就讓它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