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戰争讓他們一個個都成了瘋子
英國原則紳士,日本傲慢武士,美國自由衛士,代表三個國家的戰士,圍繞一座橋而展開的故事。除了正面戰場作為沖突最直接的爆發,戰俘營就是戰争中矛盾的另一處集中地,暗中角力相較鮮血飛濺更溫和軟性,異國文化在槍炮的對準下共處一室,大部分人吃軟不吃硬,也少不了硬茬偏偏認為原則大過命,其餘士兵卻對此無從苛責,因為白紙黑字的規則條例是軍隊的威嚴根基,将軍必以身作則。但是,恪守規則和盲目服從的區别在何?一樣,選用哪個去描述軍人取決于立場如何。為敵人建造大橋不合邏輯,尼爾森依然去做,士可殺不可辱,規矩可定不可破,天真地認為他可以讓世界看到英國軍人為這個殘酷戰場留下的人造奇迹,要麼幹脆不做,要麼做到最好,這個想法看似從集體主義無私出發實則是個人主義自私的顯露,忽略現實水深火熱,陷入理想主義自嗨。文明的創造是建立在戰争的毀滅之上,這未嘗不是對人類的諷刺,是戰争的荒謬讓很多和他一樣的人,都發了瘋似的,忘記了自己為何而來,又為何而活。
為人圓滑的美國二等兵更像生活裡見到的普通群衆,沒什麼遠大理想,堅持着自己獨特的處世信條,很自私也懂奉獻,重利益也有情義,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不像那位英國将軍,原則擺在第一位,最終走向極端,害死别人,也害死自己,将死時才晃過神來,質問一句“我這一輩子究竟做了什麼?”
他們屬于哪個國家沒關系,因為戰争會一視同仁,把所有投入其中的人訓練成殺人機器,馴化為規則奴隸,分工合作,标簽無數。所謂“有血有肉”,不過是落入俗套的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