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兩名亮明觀點,我非常不喜歡這部電影。雖然在它的語境裡,它的表達是成立的。
影片給我的直觀感受,就是不自知的虛無主義,而且還為此沾沾自喜。雖然兩位主創接受采訪時管着叫克制、不較勁。也許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他們特有創作态度,一種不同于其他人生活方式。但在我看來,這不過是國人百年虛無史中的又一次輪回。
一百年來,從《圍城》裡的方鴻漸,到張愛玲小說裡的富家子,再到《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大院子弟,改開以後是王朔小說裡的頑主,又到賈樟柯電影裡的小鎮青年,以及《鐵西區》裡沈陽豔粉街邊無所事事的青年。這些作品裡的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人生懵懵懂懂,對世界一知半解,面對曆史的車輪,無力改變什麼,卻又自命不凡,最後無不落入無盡的虛無。
電影《東十四條》裡當下北京胡同裡的這些所謂的文藝青年,無非是為這百年虛無史的延續。在我看來,這不值得沾沾自喜,反而令人絕望。影片裡整天把去柏林演出挂在嘴邊的十條,和一百年前拿野雞大學文憑瞎混的方鴻漸似乎沒有任何區别。而《圍城》以及剛剛提到的所有作品,都是對它們所在時代的反思和批判,因此它們都是偉大的作品。而《東十四條》我看到的是主創對于自己這種生活狀态的炫耀和沾沾自喜,是所謂北漂藝術圈在鼓樓這個小烏托邦裡的自娛自樂。
電影裡北京的夜晚兩個主角在鼓樓附近的胡同裡漫無目的的閑逛,不時遇到一些同樣無聊的年輕人在街邊喝酒聊天,有的說夢見了李白,有的大談司馬遷。這讓我想到了上海烏魯木齊路的年輕人,那時疫情還沒結束。他們也在大街上喝酒聊天,裝瘋賣傻。但就在那一年的冬天,他們用自己的青春迫使曆史的車輪改變了方向。他們有沒有沾沾自喜?
還記得王朔在某檔節目裡批評八零後的話,在這裡與各位共勉:你們蹦個迪就當牛掰吹啊?我們父輩像你們這麼大是時候在幹什麼?人家在抛頭顱灑熱血!你們有什麼可牛掰的?
沾沾自喜的虛無主義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美國夢醒,該何去何從?
電影開篇一個搖搖晃晃的長鏡頭跟随男主拉斯洛一路從匈牙利的集中營來到昏暗的船艙,最終循着光源來到甲闆,陰沉沉的天空下自由女神像大頭沖下着進入鏡頭。這一個鏡頭即預示這拉斯洛的命運迎來轉折,在上半部電影中他将迎來新的生活,同時陰天和颠倒的 ...
小時候的經典,原來就是一B級片
直說吧,《倩女幽魂》就是個B級片。就是那種在有限投資下,靠低級趣味吸引觀衆的那類玩意兒。打個比方他就像是零食裡的辣條,毫無營養,吃到肚子裡的除了辣椒素,味精就是防腐劑。我不禁感歎我們這代人小時候還真是無知啊,連這樣的片子也能奉為經典 ...
震撼我的是酒店門童的那段話
這部電影給我靈魂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就像做電椅一般,一次一次的被更高電壓的電流貫穿全身。直到現在我還是無法理性的談論這部電影。 宋丹丹曾經有一句小品台詞“做女人難,做名老女人更難!”那是一句自嘲的包袱。結合這部電影我把這句話擴寫一 ...
貪多嚼不爛
《蛟龍行動》對比《封神》《射雕》可以說爛的不相伯仲。但《蛟龍》的20億投資,票房卻沒有幹過《熊出沒》,有他自身獨特的原因。在我看來這完全是片方咎由自取。 分析下來原因可以能有幾個。 一是電影上映前的弱智保密營 ...
拍好了就是港版《涉過憤怒的海》。可是…
說實在的我是沖着林家棟去的,他的選的片子一直還是有些底線的。但這部《惡行之下》看來他是打眼了。其實從預告片的灰暗氣質看,它有點像林家棟之前出演的《智齒》和《命案》,題材又類似《涉過憤怒的海》。 但全片看下來,這位副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