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年前去參加平遙國際電影節的時候,對《不止不休》蠻期待的。結果從電影節開始等到結束,都沒等到公開放映。
當時,影片已經在威尼斯電影節展映過,提名了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在平遙國際電影節也提名了藏龍單元最受歡迎影片。
反響不錯,放映又困難重重,瞬間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這到底是個什麼題材,竟如此敏感?
在漫長的等待中,三年過去了,這部影片終于走進了院線。
《不止不休》
導演王晶,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這是他的第一部長片作品。
主演是白客、苗苗和張頌文。
這三個人之中,苗苗雖然在演員表裡排第二,但她飾演的角色在片子裡完全是工具人,單純是一個服務于男主的挂件角色。後面再談,這裡不做過多介紹。
要說撐起整個故事的人,其實主要就是白客和張頌文兩個。
前者代表作《萬萬沒想到》,王大錘的形象深入人心。
白客這些年演了很多喜劇片,逐漸從令人深刻的搞笑男形象轉型,我覺得做得還算成功。
至少在這部偏紀實類的影片裡,他的形象和演技都很過關。
張頌文老師就更不用多說,是大家公認的實力派,能做到毫無表演痕迹。
春節時一部《狂飙》終于讓默默無聞多年的他,火遍了大江南北。
電影的故事發生的時間設定在2003年,剛剛進入21世紀,社會飛速發展的同時天災人禍不斷。
片中提到了很多非常具有特色的元素,比如:非典,賣血,黑煤礦,春運,學曆歧視等等。
不過,其中最主要的是乙肝歧視和乙肝代檢。
多年以來,肝病一直是中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2022年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内一般人群乙肝流行率大約是6.1%,慢性乙肝感染者有8600萬例。
往前推到2003年,這個數字還要更大。
電影中說:
中國每十個人裡就有一個攜帶乙肝病毒。
當時的社會對于乙肝患者的歧視非常之大。乙肝患者不僅日常生活會受到歧視,就連求學和工作都會受到影響。
舉個例子,哪怕考上清華北大,但是體檢乙肝陽性,那就上不了學。
所以乙肝代檢的需求很大,是一個非常暴利的地下行業。這是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也是這部影片故事發生的主要背景。
韓東(白客 飾),一個涉世不深的年輕人,懷揣着自己的記者夢從老家來到了北京。
他沒學曆,沒背景也沒人脈,隻能用最原始的方法也就是自己拿着作品去報社應聘。
多次碰壁之後,他遇上了已經在記者領域深耕多年的調查記者黃江(張頌文 飾),開始了實習工作。
在實習時,韓東在調查高價收血亂象時意外摸到了血販子和醫院勾結搞乙肝代檢的線索。
乙肝代檢具體是指——
乙肝病毒攜帶者因為體檢結果呈陽性難以入學和工作。
這時候,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就會花錢找到中介,讓中介找來身體健康的人代替自己體檢,這樣就能拿到合格的體檢報告。
毫無疑問,乙肝代檢是違法的。
代人體檢,本身就是一種危害公共衛生的行為。
韓東決心要揭露乙肝代檢的黑幕,于是他卧底進了乙肝代檢的窩點。
通過長時間的卧底,韓東把握了大量關鍵證據。
他選題寫稿視角犀利,很讨黃江喜歡。稿子寫好之後,黃江甚至為他争了頭版。
但令人意外的是,就在出版前夕,韓東突然後悔了,堅決要撤稿......
乙肝病毒攜帶者是不具有傳染性的,這是常識。
但長時間以來,社會對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歧視一直存在。聞肝色變,避之不及,讓很多乙肝病毒攜帶者的生活陷入困境。
相比揭露乙肝代檢的黑幕,韓東更希望能為乙肝病人發聲,反對歧視。
觀點是傳達到了,但是具體實施下來,我覺得影片處理得并不好。
影片結束得很突然。
韓東撤稿後被辭退,背着行李在網吧寫下了反歧視乙肝的文章并成功發表。
在熙熙攘攘的火車站廣場,隆重的打光讓韓東頭頂自帶光環,我們知道他完成了作為記者的個人表達。
然後呢?
沒了。
影片結尾隻用兩句話帶過。
2007年,人大常委會通過《就業促進法》,明确規定用人單位招用人員不得以是傳染病病原攜帶者為由拒絕錄用。
2010年,人社部、教育部和衛生部下發通知,規定入學入職時不得詢問公民是否為乙肝病毒攜帶者,同時醫療機構也不能在入學就業體檢中提供乙肝項目的檢測服務。
對于這樣的處理,我隻能說太理想了,也太虛無了。
反歧視首先要講清楚有關乙肝病毒的各方面常識,以及為什麼被歧視,歧視為什麼長期存在等等。
但影片在這方面隻是草草帶過,反而更注重以男主的個人表達為核心去打感情牌,打理想牌。
用這樣的方式結束,故事中關于乙肝代檢和乙肝歧視的大量戲份都找不到出口,像是一棟樓蓋到了一半突然被緊急叫停了,沒下文了。
更慘的是,當我又去了解乙肝相關的情況的時候,發現這樓不是停工,而是爛尾了。
直到現在,社會對乙肝患者的歧視依然沒有消除,國内乙肝代檢還是屢禁不止。
雖然國家禁止體檢時檢測乙肝項目,但不少公司還是會以各種理由讓員工去檢查,一旦查出患病就會拒絕錄用。
那韓東在片尾的光環,就顯得更虛了。
還有一場戲也是很失衡的。
韓東撤稿後,主動找到深受乙肝歧視的病毒攜帶者群體,坦白身份希望能進行采訪。
對方不願意,韓東的反應實在令人費解。
他問那些患者為什麼要藏着掖着不願意站出來為自己發聲,還舉自己因學曆歧視同樣生活不易的例子試圖感化别人,最後成功感動了一位乙肝患者站出來。
這個行為發生的邏輯是很可怕的,和他前期對受歧視的患者表現出的同理心背道而馳。
被歧視的患者生活到底如何,沒有經曆過的人是無法感同身受的。更何況,學曆歧視和乙肝歧視說到底也不可類比。
難道因為乙肝受苦的患者,是需要反思自己的一方嗎?
去诘問受難的乙肝患者為什麼不站出來保護自己,這難道不是一種非常冒犯的行為嗎?
真正需要責問的是誰?
韓東難道不知道嗎?
毫無疑問,關注乙肝病毒攜帶者以及這個群體被歧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議題,需要被長期關注。
對于這部片子,我不知道删減或者修改了多少。但以我現在看到的最終成片來說,我的評價是不痛不癢,沒達到預期。
論題材,電影寫到核心問題基本都是點到即止。相比對于社會議題的深刻挖掘,更注重記錄男主的個人成長和理想主義。
當然,如果是因為過審犧牲了重要部分,那我隻能說是很可惜。
論細節,影片雖然對男主的日常工作生活還是挺寫實的,合租的破房子,皺巴巴的衣服,破爛的沿街小店等等,這得益于道具組對年代感的還原做的非常好。
尤其是黃江帶着韓東去調查山西礦難的那段戲,從布景到服化道都很到位。賈科長的出演也很讓人驚喜。
但劇本上的缺點也很明顯,比如男主事業上的描繪是過于理想化,尤其是後半段整段垮掉,感情線也是相當多餘。
苗苗飾演的女友小竹,可以稱作是全片最大敗筆之一。
片子裡小竹的形象非常單薄,就是跟着韓東來北漂的挂件女友。導演沒有對她的工作或夢想或生活進行一點立體的描繪。
觀衆能看到的就是韓東窮困潦倒,小竹不離不棄。韓東流落街頭,小竹跟他睡網吧。韓東忙着寫稿,小竹站在旁邊給他喂飯。韓東文章發表,小竹跑去給他買報紙。
全片唯一有存在感的女性角色形象就是這樣,這是何等難以置信的離譜和無語。非要給韓東安排這麼一個女朋友的角色,是為了什麼呢?
最後抛去這些不說,這部片中還是有一點讓我感到相當感慨。
那就是對紙媒黃金時代的追憶,對調查記者這個群體的緻敬。
2003年的時候,國内還是有很多調查記者的。他們沖在新聞報道的第一線,付出極大的時間精力去完成損害公民權利和公衆利益行為的内幕挖掘報道。
證券黑市、戒毒所組織賣淫、地溝油、高考舞弊、毒奶粉、假藥緻殘、黑煤窯奴役智障殘疾人......
可是這些年,因為揭發黑幕公開傳播阻力和危險性極大,甚至可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再加上随着紙媒的衰落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他們被所謂的尺度捏住了拳腳,調查記者越來越少了。
甚至不誇張的說,在近些年調查記者幾乎是絕迹了,在一些重大的社會新聞面前,我們已經看不到調查記者的身影和深度報道了,那些曾經相信可以以筆為刀劍就能改變世界的新聞理想,早都已經破滅在風中了。
寫到這裡,我總想起一位武漢的醫生以及他那句震耳發聩的一句話:
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應該隻有一種聲音。
嗯。
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那些年那些令人尊敬的調查記者,他們是沖在前面的勇士,作為記者,他們信念感之強大值得被敬佩。
那個時代的他們,才真的有資格講不止不休這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