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科永遠在生孩子,死了一個,又生一個,死了一個,又生一個。或者永遠抱着孩子,坐在床上,站在屋裡,走在街上,等在火車站……
麥考特永遠在失業,永遠在喝酒,永遠醉醺醺,高唱着愛爾蘭的愛國歌曲,永遠聽着妻子“你真沒用”的指責,再一次次讓妻子懷孕……
孩子們永遠穿着單薄破舊的衣服,永遠髒兮兮,永遠餓着肚子,永遠在等爸爸帶回薪水或一點吃的,卻永遠在失望……
愛爾蘭的這個小鎮上,永遠在下雨,街道永遠是濕漉漉的,屋頂永遠往下滴着水,小巷裡永遠污水橫流,他們住的靠廁所的房子裡,一樓永遠有一層積水,孩子們進屋時永遠是蹚着水,他們的頭發、衣服永遠是濕的……
這就是法蘭基的童年,天主教教徒孩子的童年,回憶起來有太多辛酸苦難的童年。他依然懷着對父親的愛長大了,哪怕那個男人下流到用嬰兒的奶粉錢去喝酒;他在十六号生日前一晚對着媽媽咆哮,甚至打了她一巴掌,又在即将離開祖國時在媽媽的歌聲中淚流滿面;他覺得自己罪孽深重,卻在放高利貸的方太太去世後拿走了她大半的錢,還把她記賬的本子扔進海裡,那上面,有鎮上幾乎所有窮人的名字,包括他的媽媽,他的艾吉姨媽,在他即将到郵局上班時為他定做一套新衣服把他打扮得無比體面的姨媽……
法蘭基懷着對美國的憧憬,離開故園,來到自由女神的國度,即将開始他嶄新的人生。是的,即使他愛他的父親,那個男人卻無法給他的童年帶來庇護和起碼的溫飽;即使他愛他的母親,那個女人也隻能為了養活自己和孩子,被迫與别的男人睡覺;即使他愛他的家,他也隻能逃離這個逼仄、狹小、混亂、肮髒的地方,開啟屬于自己的人生;即使他愛他的祖國,祖國也不能為他提供廣闊天地讓他大有作為,他向往的,是一個更加民主、文明、進步、富裕的國家,能為普通人提供更多機會的國家,讓更多人能過上更好生活的國家。
這部沉重而苦難的電影,讓我想起前不久剛讀完的《秋園》一書。在頗為相似的苦難之下,中國的這位母親更堅韌,更能幹,也更有尊嚴,至少沒有讓自己和孩子失去應有的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