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不能教人如何解決問題,它隻是展現和揭示問題。

站在小曉的角度,她當然是個值得同情和需要被理解的孩子。患有過動症,不是她的錯,但爸爸為了逃避這個現實,常年在歐洲工作不回家,女兒想要的禮物也根本沒放在心上;媽媽為了每天讓她吃藥、收拾她惹出的爛攤子,甚至隻是與她正常的溝通,心力交瘁,疲憊不堪。同學讨厭她,排斥她,隻是為了得到老師的貼紙才不與她計較,對她表示善意送來的零食帶着深深厭惡地拒絕,或者幹脆學豬叫來羞辱她,考試時用鐳射筆照她。她以為班裡唯一一個對她好的女生江曉珊,也隻是因為老師的安排才對她友善,卻在因此被大家排斥後轉變立場,和别人一起對她惡語相向,甚至動手傷害……這樣一個在學校裡一直被冷眼相向的孩子,媽媽還要逼着她每天去上學,似乎掉一天課就是天塌下來的大事,殊不知女兒小小的心早已遍體鱗傷,隻能用越來越過激的舉動保護和掩飾自己。影片開始的台風天,她撞見了媽媽與老師的關系,在馬路上尖叫着捶打自己的腦袋;影片結束的台風天,她拼命想把學校關在籠子裡的貓頭鷹放走,又何嘗不是想把囚禁在奇怪身體裡的自己放走……

但是,站在老師的角度,班裡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孩子,實在是件頭疼不已的事。你在講課,她在大聲玩遊戲,把椅子弄得不停響;你在監考,隻是走了一會兒神,她已經把教室裡鬧得天翻地覆,雞犬不甯;同學要對她的言行舉止一忍再忍,家長的投訴也要小心處理,不斷安撫;你煞費苦心地陪伴她,引導她,甚至是讨好和迎合她,一言不合,她依然會不把你放在眼裡,一口果汁全吐在你胸前……

最悲哀的,莫過于小曉的媽媽了吧。她曾是個溫婉美麗的鋼琴老師,也是個和其他媽媽一樣有點虛榮心的普通愛美女性。她希望有人為自己發的動态點贊,也曾夢想女兒是個和其他小孩一樣正常的孩子,可以好好說話,一起玩耍,母女倆親密如姐妹。但女兒的特殊摧毀了她的生活——老公常年在外,她不但要獨守空閨,還要獨自面對這桀骜不馴的女兒,送她上學,給她做飯,帶她看醫生,為她讨好各位老師,為她的學習操心,更要随時為她處理學校裡發生的大事小情……寂寞讓她出軌,母女間不斷發生的沖突讓她疲憊,給她黯淡無光的生活帶來些許安慰的保羅離開了她,短暫回國的丈夫也很快又要逃開,和她相依為命的,隻剩身邊這個與衆不同的、麻煩不斷的女兒……影片結束時,她和女兒親密地依偎在床上,耳邊響起的,是并不動聽的鋼琴聲,連綿不斷,就像她的生活,還将這樣麻煩不斷、疲憊不堪地繼續下去。

而經曆了這一切之後,她能學會怎樣做一個更好的媽媽嗎?她斥責學校老師的“愛的教育”,自己能做得很好嗎?小曉又将怎樣繼續長大?她會換一所新學校嗎?那裡的老師和同學又會如何對待她?

這是一部平靜地将痛楚展現給觀衆看的電影。看完之後,我們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隻知道,在媽媽歇斯底裡地捶打了紅色的發洩球後,她還要紮起被弄亂的頭發,撫平裙子上的皺褶,收拾淩亂的床鋪與地面,打起精神,将日子一天天地好好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