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四點多,看完了。
走出影廳,出來看着雪後的夕陽,心裡想說的話挺多。
這個電影我看很大地激發了大家的讨論欲,影評區能吵幾千層樓吵得不可開交。
不過這也不是壞事,片名叫《好東西》,但就像影片中說的一樣,怎麼可能什麼都做的最好,哪有那麼完美。
能讓人想表達就是一件好事。
從頭說起吧,想到哪寫到哪。
這個電影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女性推薦給我的。
今天正好有一個“契機”,把我這個宅女,從公寓裡“拽”了出來。
正好出門了,就順道去把它看了。
一、整體觀感
觀影體驗不錯,總體上值回票價。情感共鳴較為強烈。電影中幾處背景也有意思。但劇情線不是很強,節奏感非常弱。能感覺到影片主要是由情緒來帶動,和叙事不是一個類型。片子沒有很強的叙事感。
因為《愛情神話》的關系,對邵藝輝的期待值比較高。這部影片總體觀感沒有《愛情神話》高,可能是缺少一個成熟的監制。
二、感情共鳴
1、對女性的感情共鳴
作為一個女性,對這個影片是很難不産生共鳴的。
裡面的每個角色都很有意思。如果論起來我和影片裡誰比較像的話,應該是“王鐵梅”。
“女性是什麼?”
影片中前夫老是提到上野千鶴子,我沒看過上野千鶴子的書。
我自己就是獨立的女性,我從不需要别人告訴我女性是什麼。
我自己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工作,我一個人搬家,我一個人生活,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火鍋。
我一個人享受生命的溫度。
我足夠愛自己。
我把自己照顧的很好。
2、對上海生活的感情共鳴
在上海居住過一段時間。
上海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它格外前沿,格外包容。
但是它也很苦,許多人過着外表光鮮、食不果腹的生活。
影片裡王鐵梅對孩子說,你能在上海讀書已經很好了(類似的話)。
上海是一個讓人又向往又痛苦的城市。
它太過鋒利。
這是我不喜歡上海的地方。
3、對孩子的感情共鳴
其實影片中我對小朋友的共鳴很強烈。當然不是共鳴她時不時冒出“金句”的割裂感,而是她面臨的一些現實。
比如,老師讓小朋友們寫“旅遊”。
但是卻不會考慮同學們究竟有沒有旅遊過,去哪旅遊過。
孩子為什麼會撒謊呢?為什麼要撒謊呢?
對小朋友們來說,明明白白寫自己單薄的旅遊經曆,可能是一件很“難堪”的事情。
長大後你變得很強大,你認為自己“正直勇敢有閱讀量”,就已經足夠,并且為自己驕傲。
但小朋友還不行。小朋友的神經還難以承擔這種重量。同學的嘲笑、炫耀、舉報,對小孩子來講可能是“緻命的”。小朋友有他們的自尊心。
影片中媽媽對孩子說,你不能撒謊,你寫不出來就不寫,我跟老師說(類似的話)。
我覺得這處理方式太單薄了。不是一個很好的回答。
她面對的不是“撒謊還是誠實”的問題,她面對的可能是“分配制度”、“馬太效應”、“貧富差距”、“代際固化”,甚至“以房地産為主的存量财富差距”、“資産金融化差距”、“發展速度放緩”的問題。
這很難解決。
我要是影片中的母親,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去做。
也許最後還是會像影片中一樣?拼命内卷,争取盡最大能力帶孩子旅遊,經典的“别人孩子有的我孩子也要有”。(原片裡,日記是寫平遙電影節什麼的感覺有些情節美化,更何況現實中可能很多孩子都沒出過市、甚至沒出過縣。)
總之個人感覺,母親那個地方的回答處理,還是不應該簡單地說“不能撒謊,寫不出來就不寫,我跟你老師說”這樣。
别太為難孩子。
4、對創作的感情共鳴
我覺得影片中有一個很有趣的點(當然也有可能是我想多了,我隻是闡述一下我想到的東西)。
在小孩上場表演之前,媽媽王鐵梅和鄰居小葉,對她的稱呼都是“小孩”,為什麼不叫她的名字或者昵稱“茉莉”呢?我很好奇。
她上場打鼓之後,觀衆舉起的牌子卻清清楚楚寫着“王茉莉”。
我覺得這個設計點很有意思。
在你想要做觀衆的時候,你可能隻是一個“小孩”(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年紀小,像是一種意象)。有可能代表着你被羽翼呵護+遮擋,有可能代表着你隐匿在人群中悄無聲息,有可能你的想法你的意圖像小孩子的話一樣不被大家聽到、不被大家重視。
在你想要表達、想要發聲的時候,你才是“王茉莉”。
(從這個角度講,影片名字叫《小孩》應該也會很有趣。)
作為“王茉莉”,你表達出來了,就不可能被所有人認同。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像王鐵梅寫的文章。影片中說“judge”。對呀,就是會有人“judge”(評價)。
有人會贊許,有人會批評。
滋味不好受,影片裡王鐵梅都翻評論到深夜。
那為什麼大家還想表達?
因為這是人的基本需求,有的人需求強一些有的弱一些。從社會心理學來講,可能是赫洛克效應,即每個人都需要“被看見”。(當然,這種需要弱于“生理需要”)
三、Judge
第三部分就是要judge啦。
說完了感情共鳴,聊聊可能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首先,可不可以不要配平啊,怎麼影片中每個女的都對應一個男的?連小孩都有個“張新成”對應。這是第一感覺,會覺得怪怪的。
第二,有點局限特定階層特定人群,不是很貼地,有點虛幻。因為在上海居住過,所以大概知道房子、學區、戶口這些令人頭痛的東西。外地山西單親媽媽,孩子能上海上學,住的不錯,物質來源是什麼?靠做記者、靠寫軟文、靠賣貨?有點懸浮,導編自己應該是最懂搞文字創作這行的艱難的吧。将物質條件設計的再差點也可以允許的吧。
第三,需要少點金句(真心建議),尤其是借小朋友的嘴說出來的。不然會讓人感覺“輸出感”太重。
第四,如果無力顧及或者想要回避階級等某些問題,就不要在影片中似點非點地說些“父權制”“結構性問題”這樣的三言兩語。說的太簡單,太輕飄飄了,反而有誤導性。父權還是強權?“結構性問題”那目前有沒有問題的結構嗎?如果初心不是很想讓大家看完用大量篇幅讨論《政治經濟學》,可能最好不要說的這麼似是而非。
總體來講,導演年輕,稚嫩,但有想法,有表達欲,很值得一看。
不管表達的是不是滿分,有沒有缺點。
首先是——要表達。
要表達。
語言是賜于人類表達思想的工具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少數人的“成功”
短評字數限制實在太少了,隻好寫影評。從整個影片的完整度來看還是不錯的,各方面都可圈可點,商業性拉滿,主角的演技很細膩,劇情設計比較完整,配樂還是一貫的印度色彩。從故事來說吧,引發感慨的地方太多,一邊看着一邊時不時停下來思考。首先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