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曆史片,讓我看着看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最終是伴随着有點沉重的心情看完的。

中國國力日益強大,一直深埋在内心的愛國情懷也是溢于言表。不管是書本上的曆史知識也好,還是愛國教育片也好,都在教導我們做人不能忘本,誰曾經對我們的國家造成過傷害,我們都應該始終銘記。還是那句話,與小鬼子的血海深仇,總有大仇得報的那一天,我希望:這一天不會太晚。

《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在幾年前看過,當時也是在晚上,與前前任一起看的。一口氣看完上部和下部,非常燃。由于時長的關系,我今天看的是合并版。效果并不輸給原版。每一次看這部電影,都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了什麼叫民族氣節。非常熟悉曆史的我,最不願意跟小夥伴分享的就是那糟糕的近代史,什麼喪權辱國的條約,步步退讓,沉浸在鴉片裡無法自拔的中國人,選擇一次次割讓領土又賠款的最高統治者。這所有的一切都讓我作嘔,讓我這個向來因中國而自豪的中國人,都不太想正視那段曆史。

伴随着矛盾的心情,我一次又一次的去看《賽德克.巴萊》,這個寓意為“真正的人”的電影,我才知道,我們國家有不堪的過去,但是也不乏真正的英雄。就讓我娓娓道來這段通過真實曆史改編的電影吧!

該片根據台灣省抗日英雄莫那魯道領導的“霧社事件”改編,講述了1930年,台灣省在日本統治之下,原住民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衆反抗日本政府而發動霧社事件的故事。

古有卧薪嘗膽,近代有莫那魯道三十年的忍讓屯火柴,當然其目的是屯火柴裡的火藥。大丈夫能屈能伸,在被帶到日本去觀光之後,雖然讓他一度覺得起義無望,日本有飛機,有大炮,軍事力量強大。他們什麼都沒有,很多行為還像原始人一樣,打着赤腳在山裡跑來跑去,沒有太多規矩,手上的人頭多,越勇猛,就越容易被封為首領。你不能直接說他們是愛國的,但是他們深知他們要反抗,土地是自己的,資源是自己的,為何要仰人鼻息?為何要學他人的語言?深知時機還未到時,他會放下尊嚴,帶上兒子和族人,手拎一瓶酒,去給日本人道歉。他并不是谄媚,而是在等一個最好的時機。

很多影迷朋友喜歡把“賽德克.巴萊”翻譯成真正的男人,但是并不是這樣,因為除了那三百名賽德克巴萊戰士不是戰死就是自盡,還有他們的家人,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女性。也是這部影片最大的淚點,就像霸王别姬一樣。她們把食物留給了她們的兒子,她們的丈夫,她們的孩子,紛紛選擇自缢。悲壯如她們,讓我不争氣的眼淚流了下來。什麼叫氣節,這就叫氣節。

《賽德克.巴萊》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這句話是電影的核心精神,表達了賽德克族人對殖民壓迫的反抗。他們甯願以生命捍衛尊嚴,也不願屈服于所謂“文明”的統治。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時清政府的懦弱無能。

電影裡有很多激動人心的時刻,小夥子巴萬年齡小,是反抗組織的通訊兵,在還在學日語的年齡,卻想像頭目莫那魯道一樣做個英雄,他做到了,最後一刻選擇跟日軍同歸于盡。這讓我想到《亮劍》裡楚雲飛的那句經典台詞:“軍人要有骨氣。”

不止是軍人,作為中國人就要有中國氣節,還是那句老話,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關于英雄莫那魯道的後續交代,1934年,莫那魯道的遺骸被發現後,日本殖民當局殘忍的将其曝曬,後運到當時的“台北帝國大學”當作研究标本。1973年,莫那魯道終于歸葬故鄉。如今,他長眠在霧社事件紀念公園中,除了雕像和墓碑,人們還為他和犧牲的台灣少數民族同胞立起紀念碑和牌坊,“碧血英風”“抗日英雄”的字樣分外醒目。

英雄該被銘記。真的好希望電影院再次重映這部電影。這是一部絕對值得去電影院看的電影。不用思考所謂的文化、殖民,隔閡,族群,隻需要看見男性應該如何去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