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到第11集。

這部戲被有些朋友批評說節奏太慢,我卻覺得正是它慢悠悠的,才把明朝知府知縣胥吏鄉紳之間的關系給娓娓道來了。

...

上圖是知府治下七縣其中之一的縣令,這張構圖背後是個忠字,但他忠于的不是治下的百姓,也不是遠處的皇帝,而是吳剛扮演的一個本地退休巡察禦史。

那他為什麼要忠于這個退休老頭呢?因為吳老上通閣老下接胥吏,一聲令下全府的胥吏都能對知府陽奉陰違,沒有靠山的縣令想要做出點政績,不得不依附。

所謂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而這個衙門大多本地的人,是必然受本地鄉紳影響的。

吳老其實也沒幹多少壞事,不過就是偷偷買了很多田地,而買來十畝,報給官方隻留五畝罷了,也就是隻交五畝田的稅,還有五畝成了隐田。

很難找到一部現代官場戲,裡面出場的最大官員,知府大人,完全受制于更底層的縣官,更是幾乎被鄉紳們玩弄于股掌之間。

去年熱播那部《縣委書記》,那些縣官們在更大一級的省級幹部面前那叫一個誠惶誠恐,卑躬屈膝。

《絲絹案》不同,四品的知府大人和六品的巡察禦史聯手,對上幾位七品的知縣和一位無品的老鄉紳,卻毫無招架之力。

看過《大明王朝1566》的應該知道,底層官員和當地鄉紳聯手糊弄上頭,那是常有的事了,而《絲絹案》的妙處在于,它用了一個無傷大雅的案子,用輕喜劇的方式講清楚了官場的微妙和民意的愚蠢。

百姓還是那群百姓,而一直走無為而治路線的任華縣令,一時被百姓罵作“方石像”,一時被誇做“方青天”,第11集最後又轉而被他們斥為了“方賊”。

方石像,是因為他之前從來不管事。

方青天,是因為他決定支持糾錯人丁絲絹稅,減少百姓賦稅。

方賊,則是因為為了糾錯而實行的清丈政策,被底層胥吏蓄意篡改,最後百姓明明隻有四畝田,卻被官方登記為五畝,要多交一畝地田稅。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最大的官員知府下令按實際要求清丈土地,底下的胥吏卻要多量一些上記錄呢?

難道多交的稅會落到胥吏手裡?不會,縣裡按清丈土地面積收稅,最後都是要上交的,這好處就算有,也到不了胥吏手裡。

方知縣和其他一兩位縣父母官,是支持縣裡按實際清丈土地,但也管不住底下胥吏。

更有甚者,百姓因為這些清丈怨聲載道,而那位知府的通判,還在欺騙知府和巡察禦史,說百姓接受良好。

最後百姓鬧事,那位和吳老勾搭的馬文才作為軍方代表出面鎮壓,順勢要求取消知府他們試圖推行的清丈政策。

我為這些要做到“治大國如烹小鮮”而不得不了解的彎彎繞繞歎為觀止。

聯想到過去三年的一些事情,可見,很多百姓鬧事,說是民意沸騰,不如說是有人想要讓民意沸騰,以便抵禦來自更上層的本地不想執行的政策。

而最終更上層的政策為什麼能得以執行,且看《絲絹案》的最後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