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水餃皇後》,不由會想起去年那部《出走的決心》,都是讓人從心底感動的“女性傳奇”。

劉偉強導演在這部新作裡,是真的奉上了一顆真心,做到了“情真意切”四個字,刻畫出無私、真誠的互助戲。用樸素的叙事和滾燙的情感,讓我們代入一個女人的人生史詩,同時也是一群女性互相托舉的群像。

...

馬麗也是演得實在太好,完全洗脫此前的喜劇表演。她诠釋下的臧健和,太像我們這代人的媽媽了,由于時代的原因,必須直面“上一代女性”的普遍困境。她們都是那麼忍辱負重,那麼善良,但如果有人敢動我們一下,她就會沖上去和人拼命。無論遇到什麼逆境,都咬牙堅持下來,用血肉之軀與命運搏鬥。

故事始于70年代,來自山東的一名女護士臧健和,帶着她的兩個女兒,被夫家狠心“抛棄”。把“抛棄”加上引号,是因為在她的言行與内心中,這次出走反倒是一次覺醒的機會——“不是你丢下我們,是我們不要你”。她帶着女兒抛棄夫家,走上獨立的道路,來香港謀生計。

...

香港比内地經濟發展快,賺錢機會也多。但不會粵語、差點被當成“偷渡客”、沒有當地文憑和執業證照的她,根本找不到什麼好工作。一個女人拉扯着兩個孩子成了“港漂牛馬”,想謀生絕非易事,難度甚至達到了地獄級。

她租住在幾平米大的“棺材房”,鄰居動一下的聲音都能聽得到。早上4點就要起床,去醫院打針,不間斷地洗碗、倒菜,晚上23點後還要在刷電車。隻有這樣,才能勉強維持基礎生活,負擔兩個女兒的開支。她一刻不敢停,早出晚歸、每天睡不夠4小時,但這日子顯然難以為繼。一次意外摔倒,她傷了腰,還查出糖尿病,老闆以耽誤工作為由把她炒了,就連上個月工資都耗時很久才争取回來。

一切重新歸零的臧姑娘,迎來了第二次覺醒的契機。她知道再找新的工作,無非是陷入又一次循環,隻有成為個體戶,才能一直自食其力。于是她把繼承自媽媽的“水餃絕活”重新拿了出來,推着小車到灣仔碼頭叫賣。為了拓寬銷路,她聽取各路意見,改良成适合香港人的口味,又打響新的招牌名聲。

...

從活得沒有尊嚴,到逐漸上道,她在這些年間遇到一個又一個善良的貴人,也轉向了人生的第三次覺醒。在事業有了起色後,她依舊堅定不移地靠自己,專注開拓事業,不戀愛腦,不靠男人。就算喜歡朱亞文演的男警華哥,她也會在權衡利弊後,清醒、大方地說出“祝你幸福”。從此,她的品牌發展一發不可收拾。

電影的前半段很苦,後半段很有韌勁,同時又很有春風化雨的情感表達。女主原型“水餃皇後”臧健和,事業上道後依舊堅定不移地靠自己、不彎腰,遇到任何事都見招拆招,堅守原則,終成“水餃皇後”。一路看下來,不僅會感動于她那份孤勇的骨氣,也會感動于女性間的情誼。

...

所以之後臧姑娘開工廠後,招的都是女員工。尤其是看到大家一起吃漢堡時,一個個年齡各自不同的女性圍在一起的畫面時,那一刻心底有說不出來的感動。在“重男輕女”觀念還很主流的時代,她在當年受盡委屈,如今以身作則、托舉别人。

與此同時,還有一代又一代的“代際女性托舉”。臧姑娘用自己媽媽的技能謀生,托舉着讓兩個女兒獲得了更自由、更有選擇的人生。母親用盡力氣争搶的每一次,都是為了女兒能在人生路上順一點。這種托舉最終會改變新一代女性的話語權與命運走向。

...

覺醒與托舉,是我們當下談到女性時,繞不開的兩個詞。很慶幸能有這樣一部絕對真誠、真心實意的電影,讓人看見——臧健和的人生,以及那些與她類似的獨立女性、堅強的母親的人生,鑿出的是一條血路,也是一條充滿善意與愛意的路。

是啊,人生從來不是被賜予的、依附的,而是像她那樣,從泥濘中一寸寸掙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