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并不是我第一次看《超脫》這部經典的美式價值觀電影了,在我的月初流量到了之後,我進行了通宵第三刷。

就此先說明,本文僅為編者本人個人感受,不作為任何代表,建議觀看影片後再看本文。

再注,本文不是主要分析超脫劇情以及解讀,豆瓣有很多大佬已經說的很好了,本文是個人對叙事手法的學習筆記????

大概是1年前,本來是想和同學探讨主旋律電影的模式化成因的,查資料時無意間翻到的《辛亥革命》使我關注到了第24屆東京電影節(成龍他自導自演的《辛亥革命》被選為24屆東京電影節特别開幕片),發現不少我看過的電影都在24屆東京電影節名單裡(如《觸不可及》《啄木鳥和雨》《雌雄莫辨》),燃起興趣的我便把其他的入圍電影也看了,其中《超脫》以它的文學性語言和反學院的拍攝以及蒙太奇手法在這些影片中使我眼前一亮。

當然,艾德裡安·布洛迪,這個奧斯卡最年輕的影帝,貢獻了脍炙人口的《鋼琴家》《浴血黑幫》等優秀作品。影片一開始,他那張具有個人特色魅力以及氣質的臉一出現,我就對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的觀影時光抱有期待。

影片搖晃的鏡頭,血紅色的閃回以及一些有特點的拍攝手法與蒙太奇,當時我敢保證我看過這名導演的作品,但很抱歉,托尼·凱耶,我對你一無所知,所以我就不從我最熟悉的從導演分析影片的角度去說了????????

影片呈現了看似正叙的叙事結構,裡面沒有規律的穿插着閃回片段以及不好理解的主角獨白,有感覺是倒叙,叙事順序不明的情況下,這些叙述故事形式的獨白使得影片開始觀看時有些超現實,但這種表現手法是通過蒙太奇實現的,又并非超現實主義,觀看全片後隻能淺淺理解為心理表現手法。

而影片的心理表現手法有很多,紅色是導演渲染最多的顔色,男主亨利老師與雛妓艾瑞卡二次相遇的紅牆,校長一身紅衣站在紅色櫃子前,以及超級多的紅色閃回鏡頭。通過叙事理解,開始時紅色閃回鏡頭所呈現的是通過蒙太奇極度碎片化和重複的男主撲朔迷離的身世(最開始你甚至不知道它在闡述的是男主的故事),也正因如此使得這部分詭異的鏡頭帶給人壓抑的情緒(衆所周知紅色是最具有視覺沖擊力的顔色);紅牆則是我很喜歡的一個鏡頭,對稱且對立,很舒服,他們第二次相遇,使這兩個孤獨的人開始走進彼此的生活(觀衆主視角),又有一種對二人即将發生的未知事情的好奇(艾瑞卡視角),這一段紅色給人的是迷茫與溫暖;而校長一身紅衣站在學校走廊盡頭的櫃子前,我認為凸顯出的是校長對學校、學生的盡力,也是校長對學校、學生的絕望。對同一色彩不同的诠釋,而且是這種沖擊力很強的色彩,我想它的作用就是統一。

何為統一,影片所表達的是對未成年人關愛教育的重視,包含了戀童癖QJ未成年人(男主媽媽)、未成年無人關照保護走上社會(艾瑞卡)、家庭漠視未成年人興趣愛好(藝術胖妹)、家長抛棄自己全部責任的錯誤價值觀(片中大鬧辦公室的母女)等;還有很多劇情線,比如男主線就是亨利因為對自己出身的原因從封閉自己到接納自己,是自我的脫變。校長線是通過校長2次開會,2次超現實表達(紅衣紅櫃,躺在地上對着話筒說話),2次特寫(2個戒指特寫與碎裂的花瓶特寫)來表達制度框架的無情等。這些歸根結底達成了統一,一旦理解了統一,本片看似破碎的每個人物的代表都能看清,所謂散是滿天星,聚是一輪月。

那麼這種叙事有什麼實際用途,電影無非就是講好故事,為何多數影片投資巨大,演員在線卻口碑極差,就是因為沒有好的故事或者叙事手法,超脫我認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故事平推下來就是孤獨自閉男拯救雛妓,拯救自己以及這期間周邊所經曆的人與事,《超脫》的高潮點甚至沒有大多數劇情片高潮點炸裂,但《超脫》就是要比他們好看,比他們經典,這就是碎片‘統一’叙事的魅力

解剖故事與人物,讓他們碎片化,就像是榨汁一樣,放一堆水果進去,重要的不是水果的多少與鮮美,而是他們的搭配與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