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第二天要離開生活了18年的家鄉,送别前打算看一場電影好聚好散,已經有預感是爛片了,主要是奔着周冬雨去的,但是沒想到會這麼糟糕。

先闡述一下什麼是我理解的電影消費主義,這裡所謂“消費”并不是傳統政治經濟學範疇裡所指的對物品的需求與滿足,而是指人與物品之間的關系,消費不僅僅體現在物質文化上,更體現在文化含義上,“商品都具有價值,其價值取決于消費者的價值觀……每個人既是價值的評判者也是被評判的對象……人們之所以選擇這些商品,是因為它們有相應的等級……”英國學者盧瑞(Celia Lury)的見解可以更好的闡述我的理解。

目前中國大部分導演不知道或裝作不知道觀衆們想看什麼,動畫出一個哪吒火了,千千萬萬的哪吒站起來了,世界被一個疫情搞得民不聊生,千千萬萬的抗疫片站了起來,“六藝于治一也。”對于國家治理而言,文學藝術的目的衆所周知,人民需要文藝,文藝工作者亦應時而動,所以抗疫片是沒有問題的,甚至主旋律電影應該是文藝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但目前抗疫片同質化嚴重,毫無藝術審美感,劇情固化,甚至連拍攝都是模闆化(看了導演是科班導演,感覺也情理之中),近年來整個主旋律電影進入到了消費主義模式,大緻一樣的劇情+絕對過審的題材+主旋律造就的不差口碑+科班出身導演+大把的名演員成為了固定的套路,導演們利用人們的共情心理,逼迫中國觀衆看完**一樣的電影,在給出及格的評價,但這絕對不是對于電影的評價,而是觀衆對于這段波瀾壯闊的戰役的評價,電影隻是順流而上。

不過讓人欣慰的是,在這兩年裡,主旋律電影再也不是無腦唱好,大夥們也早已發現這幫導演的心思,開始從電影藝術角度欣賞,這也說明了中國電影消費主義的末期到了,電影消費主義說白了就是從觀衆的價值觀出發而去拍攝的電影,電影消費主義下的電影具有同質化,通俗化,緊跟時事的特點,這種模式下的電影雖然能保證電影一定的票房和口碑,但是它會扼制中國電影和中國文藝的發展,拖慢中國文化輸出的進程,加快外國文化輸出的速度,對中國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電影作為第八藝術,是目前時代文化輸入輸出以及宣傳的最佳工具,它通俗易懂,也艱難晦澀,它千篇一律,也千姿百态,它藝術性與通俗性共有,是人類文化生活的集大成就。

衷心祝願中國電影越來越好,也祝願電影蛀蟲趕緊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