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異形》這個系列在現實中的發展經曆遠比片中的異形們要更坎坷。

1986年起正傳4部曲4換導演,其中開山功臣雷公對卡梅隆還曾頗有微詞(已和解),大衛芬奇更是将第三部從自己的作品序列中開除,而熱内的第四部則是一度将這個IP發展的機會斬斷。

2012年雷公重拾異形,以前傳故事為新的切入角度,拍攝了兩部作品卻在市場表現上雙雙失利,而後随着該系列再次被砍,雷公也公開表示已經對異形失去興趣,餘生大概率不會再拍,留下了巨大的遺憾。

...

在此背景下,《異形:奪命艦》這部将時間線設定在正傳1和2之間的外傳電影,着實難以令人看好,不免讓人擔心是福斯強炒冷飯的敷衍之作,僅僅為了蹭IP餘溫而炮制粗糙的擦邊球。

但令人非常驚喜的是,《奪命艦》不僅在雷公對兩部前傳所提出的所有表達都做出了回應和延續,在風格和類型滿足上味道也很正,各個層面在全系列中都算得上乘。

...

開篇主角身份的設置便令人耳目一新,維蘭德公司作為串聯起全系列每部作品的關鍵要素和時代背景信息,在此前往往隻是以非常模糊和抽象的形式出現在電影中。

《普羅米修斯》中蓋皮爾斯飾演公司創始人,但也是一個非常刻闆、面譜化的反派形象。

...

《奪命艦》中女主角正是生存在一個被人類成功殖民後由維蘭德公司完全掌控的人礦星球上,所有的星球居民依靠為公司效力的時長積累換取離開礦場的機會。這不僅是對異形世界觀的拓展,一個工業體系完備,社會秩序健全的後殖民時代星球被精煉但具象地展現了出來。

也是對《異形》系列永恒的反托拉斯主題的延續,前傳中由于将重點放在造物者與被造者的關系上,維蘭德父親的身份存在感強于宇宙資本家,《奪命艦》則把未來“高科技,低生活”場景中人類更大程度地受到資源奴役的主題撿了回來。

...

與此同時,仿生人依然作為電影的主角存在,和人類關系的變化與可能性對于電影情節走向的影響也高于前作。《異形》正傳就在探讨的仿生人與人類共處的話題,放在當下的2024年一定程度上已經變成了現實題材,電影對其的探讨便也更深一層。

與前傳不同的是,《奪命艦》沒有強化造物主與被造者的倫理問題,而是将仿生人話題的焦點放在了最原初噎死最切中當下的“AI的工具屬性”上。片中男主角的效力對象幾次發生轉變,也為主角的命運接連帶來了多次轉折。而在此過程中本片還将前傳未能展示的腦洞紛紛實現。

...

首先是前傳中略過的法鲨作為大資本安插在人類中的棋子,為維蘭德公司效力,效率至上,利益為王,公司目标即所有的階段在本片男主身上有所體現。而且本片很妙的是,在男主角“合理放棄”人類隊友,“理性”壓制人類獨有的感性時,确實為主角們多次規避了危險。

在效力主體成為公司時,主角在男主角的幫助下難得完成了一段無傷速通異形的短兵相接,這在這個系列裡是罕見的場景。資本操縱的機器反而比看似自由的個體更容易抵達安全與目标,這是十分諷刺的。

...

其次是前傳中很多觀衆曾經開過的腦洞,好壞兩個法鲨是否存在共生同一軀體的可能性,顱内上演人格博弈。《奪命艦》中男主角在後期也短暫呈現出這種狀态,雖然篇幅不多,兩種人格之間的矛盾張力也不及法鲨,但也算是對這個分枝的小小延續。

...

再者則要談到雷公在前傳中核心強調的“弑父是生物進化的最高成果”的主題在本片不僅和類型元素完美結合,也有了相當精彩的表達。

在電影的最後一段高潮中,注射了異形基因的船員産下了人和異形的雜交體。雜交怪物的形态相比于《異形4》中“異二代”非常cult和獵奇的設計,回歸了異形應有的極簡、外骨骼、流線型造型。并且在問世之後速通了兩部前傳都沒講完的主題,直接把生母吃成了“田中脊髓劍”。

...

片中雜交體的宿主并非等同于《普羅米修斯》剖腹産名場面中的肖博士,僅僅承擔代孕異形的載體功能,而是真正将自己的基因與異形高度融合,由此才誕生下了一個類人形的怪物。

雖然緊接着展開的動作戲并沒有體現出雜交體更多不同于異形的能力,或介紹更多設定,但這種“新造的怪”破肚而出,給人類帶來來自生理與倫理雙重恐懼的寫法,是相當《異形》的。

生産、交配、傳宗接代始終是《異形》系列中亘古不變的元素,異形的出場從最初的伴随着自己種群的裂變成長,到後來跟随、利用人類的交合、情欲傳播子嗣、展開獵殺,都是對倫理這個中心概念的無數次強調。

...

由此展開想象,維蘭德公司急于将基因帶到殖民地,或許意味着續集中會更多呈現雜交體、升級版雜交體和人類的共生關系,以及為公司創造價值方式,甚至代替人類在宇宙中展開更迅速的殖民的方式。

...

與此同時,本片的美術風格以及視聽設計也相當出色。

前傳系列的高級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雷公将自然風物融合進系列,将對自然風貌的展示做進一部科幻恐怖電影,是很先進的嘗試。《奪命艦》中看似沒有雷公的“錦繡山河”,但第三幕中飛船與星環摩擦碰撞的絢麗場景,其實也是一種物質現實複原,這是硬科幻元素的介入。飛船被燒出一個窗口,打通了船内的怪獸、驚悚類型與船外的科幻、自然類型的通道。

除了景觀的呈現,本片的服化道設計也十分精良,開篇第一幕方形的宇航員頭盔,金色錫箔紙圍成的解剖間一出現我就知道片子的質感已經穩了。

電影對粗糙美學、複古科幻的風格還原入木三分,但是是相當考究、精細的設計感做舊,讓全片在保持B級敢風格的同時,仍然無時無刻能讓人感受到A級制作的技術力與體驗感。

...

但除了以上承繼、發展系列精神帶來的優點,也有很多在我看來其實需要被後來居上的創作者革命掉的“糟粕”也随着《奪命艦》對系列風格的仿效被帶進了電影,倒還真是像極了片中的演化裂變。

首先是系列鐘愛的“一小時鋪墊時間”,其實并不适用于當下的類型片語法,尤其是本作這類格外強調類型元素,文戲信息量較低,鋪設世界觀野心較弱的電影。

...

《異形》系列始終讓我不能完全理解的是,經常用大量的篇幅描寫很快會在後續的獵殺中被秒殺的配角們,而且由于分給每個角色的時間有限,其實也并不能有效建立任何人物,和觀衆産生較強共情。

尤其是本作風格氣質更接近正傳,相對更B級片風味,角色基本都隻承擔異形的野怪的功能,不像前傳中還各為符号,承擔表達,便顯得冗長的文戲鋪墊更無必要。

...

其次是異形的出場、寄生、獵殺方式基本沒有太多新意,從剖腹到順産,正面破完反面破,單兵作戰到密恐抱團,本質上沒有區别,帶來的視聽體驗也是雷同的。

在異形本身形象不改變的前提下,如何開發出更多的動作設計,互動可能性,是新加入的創作者必須考慮的首要問題。畢竟《異形》系列如果連異形都沒有出彩表現,那着實會令人失望。

...

再者是我其實十分想看到對于故事主戰場的拓展升級,密閉空間的躲貓貓已經看了6部了,而且都大面積發生在太空飛船裡,說沒有審美疲勞是假的。

如果續集中可以開發新地圖,拓展異形活動疆域,其實對開發異形新的動作可能性也很有幫助。

...

無論如何,《異形》自近40年前問世以來,世上便始終無平替,導演的接力棒傳了一次又一次,在雷公最後的倔強後終于徹底交給了新生代,這個IP也再次展示出了舊工業風格與現代化技術極強的互相成就效果,《異形》火種的傳遞終于算是成功了,它等到了自己的普羅米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