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可夫斯基的最後一部作品,每一幀都是一幅畫,每一段對白都是一首詩,對現代人信仰和靈魂以及宗教的終極探索。充滿絕望的同時也飽含希望,喜歡塔可夫斯基講的枯樹的傳說:“有位和尚一步一步,一桶一桶地把水挑上山去,為枯樹澆水,默默相信他所作所為有其必要,他未曾片刻動搖他的信念,他相信他對上帝的信仰有着神奇的力量,他活着目睹了那奇迹:一天早上,那棵樹忽然活了起來,其枝桠上覆滿了幼嫩的葉芽。”影片最後,“本片獻給我的兒子安德魯什卡,願他充滿信心和希望!”是獻給他兒子也是獻給人類和世界的。
電影幕後的故事: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拍完《鄉愁》之後就宣布他的流亡之旅。他從瑞典得到了《犧牲》的拍攝經費,并且得到了伯格曼的老班底的全力支持,影片拍攝于一個離法魯不遠,叫Gotland的島嶼。1979年就罹患癌症的他在該片拍攝時病情已經惡化,拍攝期間時常穿梭在片場和醫院之間,死亡随時威脅着塔爾科夫斯基的生命。幸有伯格曼的老搭檔、攝影師史文·紐克維斯特的幫助,影片才得以順利拍完。影片拍完時,塔科夫斯基已經卧床不起,隻能躺在床上觀看剛剛拍完的電影素材。房屋在燃燒的時候,膠片卻卡在了攝影機裡面,工作人員無法重新安裝。于是隻好重新建造了一棟房子,然後再把它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