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國師幾近波折的電影《一秒鐘》,終于登上了大銀幕,抱着期待的心情去看了這部電影。這次電影題材上還是導演一貫擅長的文藝片,反映了上世紀70年代中國底層小人物的艱難歲月,是張藝謀導演獻給電影的一封情書,也是其表達對以前膠片時代的一種懷念。可能因為題材敏感的原因,遲遲未能定檔,在經過一系列的删減補拍,得以面世。

這次的《一秒鐘》把故事背景放在了70年代的中國西北荒漠上,講述的是張譯飾演的從勞改農場越獄出來的逃犯,長途跋涉前往偏遠的農場,隻為去看一場電影——看看膠片裡出現的去世女兒的影像,中途結識了屢次搗亂,想要偷取膠卷的女孩劉閨女,在經曆重重困難,最終得以見得女兒生前的影像,解開多年心結,完成對自己和他人的救贖。

電影開場,出現在觀衆眼前的就是黃沙漫天的荒漠遠景,一個瘦弱的身影逐漸映入眼簾,獨自在沙漠裡跋涉,伴随着呼嘯的風沙聲,電影正式上演。

在過去國家經濟、文化等領域發展不成熟的年代,世人皆苦。人們經曆太多的不幸與悲痛,正因為他們懷着對某件事情的執着,給與了支撐他們活下去的勇氣。正如電影裡的幾位主人公也一樣,都有着不為人知的辛酸往事。

張譯飾演的男主,是一個從勞改農場潛逃出來的逃犯。越獄的目的不是簡單為了自己的人身自由,而是為了去看女兒生前留存中新聞簡報上的影像,即使這個畫面隻有短暫的一秒鐘。期初男主給人的印象是沉默寡言、暴躁易怒,是人們眼中的“壞分子”,但随着劇情的深入,觀衆開始漸漸走進了他的内心世界,也開始理解他的苦衷。

文革期間因為沖動和造反頭子打架,被誣陷入獄勞改,妻女也也因此斷絕了和他的關系。後來女兒因為意外去世,他得知22号新聞簡報上有自己多年未見女兒的畫面,毅然拼死逃出勞改所,前往二分廠去看女兒身前的影像。中途他也遭遇了種種的困難,碰到偷竊拷貝的劉閨女,範電影的懷疑盤問,以及膠片的損壞,他總是執着地去克服這些困難,即使手段粗暴了一些,他也毫不在乎。

但他也是一個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在得知劉閨女苦命的身世後,他便開始同情眼前的小姑娘,為她和分廠的壞小孩打架出氣,替她向範電影要了一卷膠片,以及最後劉閨女被保衛科誤會毆打回頭去解救她。可能也是因為父愛泛濫,多年未見女兒的他把劉閨女當成了自己的女兒,想要彌補自己對于女兒的虧欠。

再看劉閨女這個角色,年幼父母雙亡,跟年幼的弟弟相依為命,姐弟兩人的名字也是派出所随便起的。作為姐姐,劉閨女承擔着家長的責任,照顧疼愛弟弟。弟弟勤奮好學,因為不小心燒壞了借的燈罩,為了讓弟弟安心,姐姐逼不得已去偷電影膠卷。後來在面館油潑面也舍不得吃,裝進飯盒帶給弟弟吃。在偷膠片的時候遇到了追尋女兒生前影像的張譯,在發生了一系列小沖突中,也漸漸信任同情眼前的這位執着的大叔,也不再嘴上一口一口的壞分子稱呼他。最後,在男主被保衛科押送的路上,也拿着送給她的燈罩向他招手感謝,目送着他離去。

最後再看範偉飾演的範電影,作為二分廠的放映員,範電影有着嚴謹認真的工作态度,熱愛電影工作,放映電影幾十年從沒出過事故,深受二分廠群衆的尊重與喜愛,就連去面館吃面也比别人多一勺油辣子。後來膠卷損壞,也組織群衆做搶救工作,每個步驟都嚴格把關,例如用燒開的蒸餾水擦拭膠卷、用扇子徐徐地烘幹膠卷等等。可就是一個這樣兢兢業業的電影工作者,命運也還是跟他開了玩笑,唯一的兒子幼時誤吞了沖洗膠卷的清洗液,燒壞了腦子,隻能做放驢的工作。為了晚年保住這份放映員的工作,還要讨好保衛科的幹部,避免無能馬虎的後輩搶了他的工作,破壞他神聖的電影工作。

電影中那個隻有一秒鐘鏡頭的男主女兒,電影裡雖然沒有正面講述她的故事,但從裡面角色的對話中也能了解到她背後的故事。在那個特殊年代,顯然她也是一個苦命的孩子,有着勞改犯女兒的身份,隻有拼命努力幹活,争取榮譽才能消除父親的影響,這與導演之前的作品《歸來》有着相似的情節,都是同樣怨恨勞改的父親,成為了時代的犧牲品。電影雖然沒有明說男主女兒的下落,但我們也能猜測女兒應該因為争取勞動标兵時,發生意外,離開了人世,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男主對女兒有着如此之深的執念。

電影結尾時,在保衛科押送男主返回途中,由于發生了沖突,存有女兒影像的膠片也被保衛科人員無情地扔在了荒漠上,随後跟來的劉閨女撿了裝膠片的袋子,男主誤以為其撿了膠片,在這樣一個美好的誤會中給了男主一個好好活下去的希望,即便在平反以後,男主回到二分場發現是個誤會,膠片早已随着風沙淹沒在這無盡的荒漠之中,男主也沒有當初的暴躁和憤怒,取而代之的是微笑着釋懷,那些年的委屈和不甘也随着膠片消逝在風中。

電影裡多次營造父女關系,一是張譯對死去女兒的執念,在曆盡重重困難,發現自己女兒在電影鏡頭裡隻有一秒鐘的畫面,沒有得到滿足,一遍一遍地觀看新聞簡報,一次次等待着女兒出現的一秒鐘。正如他所說,一秒鐘太短,不夠。二是男主角和劉閨女間模糊的父女關系,雙方在那個苦難的年代,都失去了自己身邊最重要的親人,在潛意識裡都把彼此當成可以信任依靠的親人,張譯對劉閨女表現出的同情與關心,也是一種彌補心裡對自己女兒的虧欠,釋放出多年未能補償的父愛;劉閨女把男主當成可以依賴的父親,從中獲取未曾擁有過的父愛。三是在男主和劉閨女被保衛科捆綁後看《英雄兒女》時,電影裡出現了父女相認的場面,随後鏡頭又切到觀看影片的二人,說明他們也被電影裡的父女情所感動,也渴望像電影那樣找回自己缺失多年的親情,也暗示了銀幕下兩人存在在一種緊緊相依的父女之情,當然這與電影本身父女親情的主題也遙相呼應。

在以前物質貧乏的年代,電影作為一個消遣娛樂的工具帶給老百姓們歡樂,豐富充實着他們的精神世界。尤其是西北條件艱苦的荒漠地區,通訊交通都極為不便的情況下,看電影更是一種奢侈。老百姓也是翹首以盼,一大早都集中在禮堂面前,向放映員遞煙、送吃的,隻為留個好位置。每當大銀幕樹立起來的時候,人們便歡呼雀躍,戲院裡回響着源源不斷的歡聲笑語。可神奇的是,在電影放映的那一刻,所有的喧鬧聲都戛然而止,人們仿佛進入了大銀幕裡面,沉浸徜徉在電影世界,試着與裡面的角色共情,體味着電影裡的百味人生,我想這可能就是電影藝術獨特的魅力吧!

在想起我們年幼的時候,在炎熱甯靜的夏日夜晚,每當村口搭起大銀幕,便會興高采烈地小夥伴拿起小闆凳,乖乖的坐在銀幕前,一邊吃着小賣部的冰棍,一邊看着精彩的電影,臉上滿是純真的喜悅。當電影放映結束,還意猶未盡,依依不舍地搬着小闆凳回家,伴随着一種莫名的美好進入夢鄉。長大以後,露天電影也漸漸消失,大家已經習慣在家獨自用着手機或是電腦看着電影,但也感受不到那種來自童年的觀影喜悅,隻能在自己的記憶裡去回味和感動那個屬于我們的美好年代。正如我們對電影的熱愛,不是短暫的一秒鐘,而是漫長的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