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在小紅書上看到這樣一個片段:年輕男女的父母見面,女孩為大家分配海鮮湯,輪到自己就隻是殘湯。此時,響起女孩母親的内心獨白:我那時應該讓她看到我更好的樣子。配合畫面出現的是母親年輕時給一家人盛湯,自己也是喝湯底。畫面跳轉到母親和女兒的對話,母親說,你喜歡他所以我才接納他,但是你在他們家做下人,你的父母就會連下人都不如。

當時就覺得這劇表現的反思性很好,就翻評論找劇名。原來就是這部我以為是傻白甜愛情劇的《苦盡柑來遇見你》,這個名字着實容易引起誤會[捂臉]

這部劇以母親角色愛純的一生為線索,其實展現了三代女性的生活樣态。鏡頭語言非常細膩,台詞表現也非常到位,故事推進自然且有張力,不僅展現了不同的時代背景,但又不是僵硬的複刻,而是帶有反省的糾正。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劇中愛純丈夫梁寬植的塑造,編劇完全颠覆了50年代男性慣有的形象,将他塑造成了一位堪稱理想的丈夫和父親,與另一個傳統男性角色形成鮮明對比,以此展現了更有道德感和溫暖度的男子氣概的可能性。

親子情感也是這部劇的重點之一。令我感慨的也是,條件好的父母幫襯孩子隻需要分一些資源,但條件不好的父母要幫襯孩子,真的就隻能把命給出去,這個命也就是他們自己的人生的可能性。但是,雖然愛純和寬植隻能用犧牲自己的方式給予孩子,但從來不道德綁架孩子,他們要求的理解和感恩都很正向以及合理;相比起來,愛純女兒金明談的第一個男友的家境好得多,在物質上對他雖無虧待,但父親缺席,母親不斷情感勒索,父母倆不斷吞噬掉兒子的人生。所以,給予的程度本身并不是決定好父母和有毒父母的條件,父母對給予的意義的理解才是。

最後,有錢重要還是有愛重要,也是這部劇隐含的一個非常尖銳的讨論點。實際上,在這點上,劇本身是沒有意向性的,完全交由觀衆自己裁決。

理想條件下,這兩點可以也應該并行不悖,但現實可能會很苛刻。當拮據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就免不了現實遺憾,這個現實遺憾不是說沒有最新的電子産品或者奢侈品,而是自信、輕松的心境、張弛有度的生活節奏、自我關懷等真正決定生活質量的東西。故事結局是寬植患癌而死,感覺是韓國電視劇的套路,但其實也很合理,一個操勞一輩子到死不能夠休息的人,哪兒來條件身體好?

總之,很不錯的一部劇~看這部劇鼻子就沒通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