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以為又是一部家庭私影像,往後看,原來是極易和95後年輕觀衆産生共鳴的“奮鬥故事”,導演選了兩個很有反差又很典型的觀察對象,他們從一所大學畢業,一個留在北方追夢,一個一路南下創業,一個是外向型E人,一個是心事重的女孩,兩條奮鬥成長線都很有看點,特别是觀察記錄時間又是如此荒誕抓馬的三年,沖突感就更強。

北方那條線,你能看出男孩幾年時間明顯老了,那個無憂無慮在深夜街頭唱戲的男孩沒了,一個動不動就說自己快三十了,三十多了,一天天也不快樂了,拉個大長臉一肚子焦慮的小登出現了,追夢不成功,隻能回家相親,隻能找個務實的工作,隻能重複别人的人生,隻能成為自己最不喜歡的樣子。

南方女孩線是更加感性的,仿佛也和導演更“近”,女孩的成長是更有力量的,是更堅韌的,是更有自我剖析的,要脫離原生家庭的力量感和信念感很強,要學習和成長的韌性很強,我們看到的那個女孩還是會哭,但明顯強大了許多,但某種程度上,“強大”也帶着悲情色彩,她或許也成了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我大學剛畢業那會也有好長一段時間不願意告别大學生身份,差不多兩年之後才真正開始面對社會以及思考未來,甚至30歲了還要考回去讀研,我也曾經變成了我自己最鄙視的樣子,好在有些事後來想明白了。

我倒是希望年輕的孩子們能看到這部《浪花兒》,希望他們能更早想明白很多事,希望他們别變成自己讨厭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