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這麼無聊的觀影體驗。還未倒好時差的我一度想關掉。
一個傳記式的電影聚焦于一個小偷。小偷也罷,電影不是拍他高超的偷盜技巧,不是他與警察鬥智鬥勇,更不是他偷竊背後的苦衷。
畫面也是濃濃的膠片味,山西口音令我永遠無法适應,非職業演員濃厚的生活氣。
轉變來源于影片的結束。
對于以往看的大部分電影,觀影過程常是奇妙的,觀完再揣摩,卻愈覺一般。再過一日,寡然無味;而這部電影,卻再觀完的後一日,在我沉睡的内心深處煥發了新的生機。
雖然我觀影量隻是四百有餘,我願說:
小武之前,從無小武;
小武之後,再無小武。

現代人總是喜歡宣揚平凡的偉大,科長在我看來是解構了這樣的偉大。小武無論是在何種意義下都不可能是偉大的,這構成了電影的底色。他不僅在自己的生活裡是個失敗者,他在友情、愛情、親情都是妥妥的失敗者。
然而,起初我對于這樣的平凡是不齒的,我料想在現實裡我是不會喜歡這樣的人的。一個小偷,一個道德不高尚的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沒有貢獻的人,有什麼資格談尊嚴。這可以上升到道德形而上學,但我并不想批駁功利主義。我隻是認為,科長用最自然的一種方式,将這個問題放在了台面,更重要的是科長的态度,是一種溫和的關心,寬容的放大。

整部電影裡我最不喜歡的,是警務室以及結尾衆人的旁觀。首先,我并不覺得在現實裡如果小武被抓會引起如此動靜。再者,如果是想緻敬戈達爾,再次界定“觀者”與“被觀者”,我會認為過于刻意,與全片自然至樸的基調也大相徑庭。
看了《賈想》中他和林旭東的對談,我了解到原來這是劇本之外,現場轟不走人群。那我就原諒他了吧。
不和諧的圍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