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淺薄與庸俗的愛情觀,以及對“現實”的無視。

确實,從宏觀來講,學生時代的清純愛情過渡到社會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其間必定充滿着明裡暗裡的動蕩不安,電影在這一點上有很明确的刻畫,比如男主麥意識到生存的壓力主動去找工作,工作之後兩個人之間無話可說漸行漸遠,愛情與面包,一個俗套的話題,起碼談起來是安全的。然而,問題是,為什麼女主人公從來沒有生存的壓力呢?為什麼女主人公找工作這麼簡單?他們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有什麼不同?

決定他們愛情命運的,是這些問題背後的答案。

從女主人公所住的房子還有父母所處階級來看,女主應該出生于一個小鎮富裕家庭,而男主隻露過一次面的看上去飽經滄桑的父親則提示着男主家庭背景并不好,他的生存壓力其實遠遠大于女主。

電影對這些現實問題采取了避而不談的态度,從而維持着純愛的色彩和對愛情的單純讨論,然而,我們需要警惕的就是這種已經固化的概念,比如愛情。男女主人公的身世背景差異并不會導緻電影的淺薄或者庸俗,而是對這種差異的掩蓋、淡化、似是而非的糊弄才會給人這種感覺。

女主人公可以一直像個不經世事、保持個性的學生,不僅僅是因為她還算富裕的家庭,更是因為她的性别所帶給她的一種較低的要求,女主表面上很有所謂的個性,文青範兒十足,敢想敢做,工作說辭就辭,這來自她不需要背負某些責任和期許的餘裕,但是電影并沒有把視線延伸到這些并不純美、與愛情可能看上去不大的晦暗角落。

以及,娜拉出走之後會怎樣?電影結尾,女主人公是不是找到了和她一樣每天風花雪月琴棋書畫的理想對象了呢?她會結婚嗎?她結婚之後又會怎樣呢?電影也沒有交代。

一個平生隻負責貌美如花琴棋書畫的女人沒有錯,這樣的女人越多越好,但是隔絕掉一切經濟的、社會的視野把這樣的女性形象不證自明地呈現為純愛電影裡的正義一方,是對普通女性的欺騙。

其實這個電影根本就沒談出什麼愛情觀,頂多呈現了一個滿大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從校園到社會的愛情規律,用一些過分放大的現實細節僞造一種真實感。表面花裡胡哨并且伴随點形式上的發明創造,内裡保守而庸俗,這就是日本電影最大的特點。

至今堅持一種觀點是,隻有對普通人的世俗人生抱有理解和悲憫,才有可能成就偉大的藝術,哪怕其手法是扭曲的,視角是獵奇的,例子很多,不再列舉。像這種明顯流露出一種對普通勞動人民、大多數階層的鄙夷的電影,是工業咖啡裡摻工業糖精,注定是三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