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看動畫版《舞伎家的料理人》時,我就認為世界上不會存在像季代這樣的人。
因為在我們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在追求“做自己”,追求“個性”,我們多少有些“自戀”。
但季代卻有着甘願為他人犧牲的精神。至少在她和小堇的友誼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季代是付出更多的一方。
從人性自私的角度來說,我們都希望擁有一個像季代這樣的朋友來愛自己。
與此同時,我們自己又很難成為像季代這樣的人,也不太敢成為這樣的人……
因為愛意味着付出,意味着犧牲。我們清楚愛的代價,知道愛很難得,一般人不會「無條件」的去愛别人。
如果真的碰到一個人,他對我們很好,非常非常好,我們還會感到不安,甚至會揣測:“他為什麼對我這麼好呀?他到底圖我啥啊?”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就會發現,季代這個人是過分美好的,也是過分天真的。如此美好天真的人,我自然會懷疑她存在的真實性……
尤其是季代這樣正值大好年華的少女,卻整日困于廚房,圍着竈台轉,我會為她感到不值,也會像良心過意不去的小堇那樣發出那句疑問:“季代,你不後悔嗎?”
不過,當我看完劇版《舞伎家的料理人》之後,我似乎理解了季代的選擇,也找到了為什麼愛總是「無條件」的答案。
毫無疑問,是枝裕和是一位出色的導演。愛本來是最抽象難言的概念,卻被他用具體細膩的鏡頭完整呈現了出來。
即使隔着屏幕,我們也可以代入小堇的視角,享受來自季代的美食投喂。
另外,動畫版的季代雖然也很可愛,但二次元人物的表情畢竟比較單一。同樣是「笑容」,我認為還是真人演員的呈現更有感染力。
現在回想整部劇,除了那些令人垂涎的美食,我覺得就數季代的笑容最治愈我了。
那是一種發自真心的,幸福的笑容。
看她笑會讓你誤以為不是她在付出辛勞,為别人服務,而是别人為她服務,或者她從别人那裡得到了巨大的回報,然後才露出那樣滿足的笑臉……
季代的生活,在常人看來确實是單調乏味的,日複一日就是不停地做飯和照顧他人。
她的世界就困在小小的舞伎宿舍,以及那不足三四平米的廚房。
難怪百子會問她,日複一日做同樣的事,你不會感到厭倦嗎?
而季代卻認真地回答:“因為季節不同,同樣的食材每次也會做出不同的味道。”季代似乎很享受這些由她發現和創造的味道。
這大概是一種天賦。就像有人能從一粒沙中看到萬千世界,季代也能從她小小的廚房裡,創造出豐富的美食世界。
提起「理想」,它總是和「遠方」挂鈎,與「高大上」挂鈎。
關于理想的故事,也總是有一個固定的标準模闆。就是講一個人堅持他的理想,功成名就後衣錦還鄉,打臉那些曾經看不起自己的人……
其實,這很像爽文的邏輯。而小堇的故事線,與之也很相似。
比如,小堇的父親希望她回家繼承自己的事業,做一名醫生,但小堇偏要成為舞伎,于是她遠走他鄉,去追逐自己的理想。
不僅如此,為了襯托小堇的選擇是正确的,小堇還被塑造成百年難遇的天才,使她在成為舞伎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進。
最終,小堇像所有勵志故事裡的主角一樣,披上一身華服,被推向舞台和聚光燈的中央,享受着衆星捧月的待遇。
而季代卻退居舞台邊緣的黑暗角落,成為那個通過犧牲自己,幫助朋友實現理想的小配角……
可是,這部劇的名字之所以叫《舞伎家的料理人》。是因為它的主語是料理人,主角也是料理人。
作為這部劇的主角,季代沒有高大上的光輝理想,她隻在乎一些細碎瑣屑的日常小事(比如她就每天琢磨怎麼做好一日三餐)。
季代說她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物。她的理想,就是給大家做飯。
然而,這樣的理想會不會過于普通?這樣的熱愛會不會過于廉價?
如果你真正熱愛的事物,在别人看來也像季代那樣平凡樸素,你是否會羞于承認呢?
我認為,恰恰是因為季代的存在,才解放了「理想」和「愛」的概念,恢複了它們應有的本色。
如今我們總是喜歡用「高價值」和「低價值」這類評判标準來形容周圍的人和事。
一件事值不值得做,一個人值不值得愛,取決于一套世俗的「外在标準」。
如果一個人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優秀的廚師,那麼對于「優秀」的定義,必然要和他獲得的獎杯,他所在餐廳的星級,他服務的對象是不是達官顯貴來評判。
當然,還有最簡單粗暴的一條,就是他的收入多寡……
隻有他的成就越符合前面提到的這些标準,他的理想就會被人稱贊,他的人生就會被認定為成功,就連他這個人,也能跻身于所謂的「高價值」階層。
如果你像季代一樣,燒得一手好菜,用心照顧好身邊人的舌頭和胃,卻隻是默默無聞。那麼你就算内心很滿足,也很難得到别人的承認。
因為沒有實現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你可能都不好意思開口談論你的理想……
是的,所謂的「理想」和「愛」,正在被一套「外在标準」綁架,而你的「内在體驗」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然而,「理想」和「愛」的本色,就是要讓一個人回歸内心,注重他的「内在體驗」。
就像季代的奶奶所言:“每個人都會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做飯的人,吃飯的人,并沒有好壞之分。”
一個人的理想,和他所熱愛的事物,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就如同這部劇的片頭那樣。
當季代制作飯團時,小堇正在佩戴頭簪;
當季代品嘗一口湯時,小堇正儀态端莊得整理和服;
當季代專注得望着即将出鍋的菜品時,小堇正緊閉雙眼,開始上眼妝。
這個片頭的主題,要說的無非就是「準備工作」。
季代作為料理人,為上菜做準備,小堇作為舞伎,為上台做準備。她們都在為了各自的理想做準備。
雖然表面上,小堇的理想好像更加光鮮亮麗一些,但從她們各自的行動和神情上來看,她們卻是同樣幸福的。
最後,我想回答一下為什麼愛是「無條件」的,也隻能是無條件的。
因為愛不能要求回報。
如果硬要說愛有什麼回報,那也隻能是愛的行為本身帶來的滿足感。
我們經常問自己,也偶爾問别人的那些問題,諸如“你為什麼愛?”“你這麼做值得嗎?”“你不後悔嗎?”這種問法本事就是錯誤的。
這就好比一個「快樂」的人,隻顧得上享受快樂,壓根就不會去追問什麼是「快樂」。
所以,一個真正投身于熱愛的人,享受熱愛的人,也不可能提出這種“為什麼”“值得嗎”的問題。
因為愛的價值隻能用愛來衡量。因為愛的過程本身,就是最好的回報。
作為季代的朋友,小堇接受了她太多照顧和關愛,産生愧疚之情可以理解。
但從季代的角度來說,她留在京都既陪伴了好友,又找到了成為料理人的理想,她覺得自己才是那個最幸福的人。
為什麼季代會給人治愈的感覺?
假如季代的付出,需要向小堇索求回報,那就不是愛,而是交易。
那些美食,那些關心,也都将成為一種「人情負債」,你根本就不會覺得治愈,甚至還會覺得壓力很大。
季代之所以讓我們覺得治愈,也是因為她付出的一切都是她想做的,她由衷地為此感到幸福。
所以我們作為觀衆,也能跟着劇中人一起,毫無心理負擔得接受她的愛意。
就像我喜歡季代的笑容,也是因為季代的笑容發自真心,她的笑容就是她幸福的證明。
所以,為什麼愛是無條件的?且隻能是無條件的?它的謎底從來就在謎面上。
關于愛的問題并不難解。畢竟,張愛玲早就說過了: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季代似乎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她不像我們那樣苦惱,那樣苦苦追問,渴望要一個答案,一個回報。
…
願我們有朝一日都能像季代那樣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