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的第三部。電影前半段的台詞充滿了無聊冗長的說教,特别是晚餐桌上的你一言我一語,是不是想要教觀衆應該怎樣去愛?除此以外,誰也看得出來安排一堆男的吹牛、一群女的下廚房是什麼老掉牙橋段,用這個來鋪墊女主情緒爆發,就好比電影後半段讓女主連珠炮似的迫害妄想假設、陰陽怪氣quiz,終于拿到了出軌證據,終以咄咄逼人的進攻得以換來扔下一句“我不愛你了”的機會,這樣用結果來justify過程、設計以破除信任,是很low的做法。

感情就是妥協,而妥協是需要商量的。伴侶不可能以各做自己的方式如膠似漆長長久久,這樣一個無比簡單的道理,不可能還要教吧。電影最後Jesse哄、Celine裝,鏡頭拉遠,一切又都sweep under the carpet,矛盾根本沒有被這所謂的“妥協”化解。在一二部裡的兩人明明都充滿了智慧,相比之下這個結局處理太讓人寒心了,接下來的56年難道要像這樣一次又一次地遭受輪回嗎?真是應了第二部裡兩人所說,“我們擅長邂逅”,卻不知道應該怎樣妥善地離别。我更喜歡《婚姻故事》裡,縱使同樣是歇斯底裡的相互指責、謾罵,絕對的不可調和應該讓彼此在這段感情裡長大成人,以離開的方式接受對方。感情就應該是這樣,沒有誰對誰錯,都是錯的。時光機?再陷泥潭?我不可忍,可這真是太文青了。

另外,在談起前兩部的時候,每一次都會有人提起他不喜歡第三部的男主。Celine失去了很多,是的,但我不希望女權成為新型的政治正确,好像我們幹涉了追求完全自我的女性就該天打雷劈一樣。假設男女互換,女主的孩子被留在巴黎和一個很miserable的前夫共度青春期,男主說出he‘ll be fine這樣的鬼話,堅持把女主留在美利堅,這又足不足夠feminism呢?為什麼要做二極管呢?我仍然不覺得Hank的問題是絕對不可商量的,相反,Celine直接選擇把商量這個議題的機會讓步于追求自我這種政治正确,輔以陳年往事和曆史上女性的遭遇,是本片安排女權被污名化最嚴重的一點。而這明明是Jesse和Celine不可調和的根本之處,劇本卻選擇避而不談。

都說女主最後妥協了,妥協了多少呢?Hank依然被迫離開,Celine還是待在了巴黎,做了自己的“dream job”,她隻是今晚要被迫have the greatest sex了,再一次,如同曆史中每一次的,性的歡愉又成為了“男性的戰利品、女性的犧牲”。

哎,電影還是有很多優點的,就不說了,但希望不要有第四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