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上海,坐久了,夜風中還是有些清冷。在黑石公寓的中庭,朋友和我推薦了這部片子。雖然我對于哲學沒有太大興趣,但當年去紐倫堡時還特特地地參觀了法庭。于是還是花了兩個晚上時間,看完了這部兩小時的人物傳記片。整片基調略有些沉悶,有些情節節奏拖沓,一些回憶突兀,缺乏點背景知識的話會看得雲裡霧裡。亮點是把真實紐倫堡審判的黑白紀實穿插其中,以及漢娜那場公開演講。


...


        影片主線是前納粹軍官艾希曼審判這一事件背景,漢娜作為《紐約客》特派記者前往紐倫堡旁聽,回來後寫了一本書。這本書似巨石墜落引起了學術界的軒然大波,她身邊的朋友因此和她斷交,她最好的朋友轉身不再理她,她授課的學院要求她停課,她樓下的鄰居給她送來謾罵信。紛紛洋洋的讀者來信,絕大部分都是唾罵甚至人身攻擊。

      最終,她同意公開演講。在階梯教室裡,她抽着煙,臉色落寞但語氣平淡。她說,從柏拉圖、亞裡士多德開始,思考視作是我開始與自我的沉默對話。思考的無能,為許多普通人制造出一種可能性,比如犯下大罪。艾希曼隻是在機械執行命令,在執行之前他就已經放棄了思考,這種不經大腦思考就進行錯誤執行的行為,就是一種“平庸之罪”,這種“平庸之罪”是有别于“極端之惡”。她不是在為艾希曼辯解,也不是傷害猶太人,她隻是堅持了她的哲學觀點。雖然她是猶太人的身份,她也有過法國隔離營的經曆,但是她能客觀、中立、不帶情緒地對這一場審判進行純理性的哲學分析。

      那一瞬間突然意識到其實網絡暴力、道德綁架也是一種拒絕思考、懶于思考,也是一種人雲亦雲的平庸之惡。魯迅先生早就說過那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被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那麼,你是要做那個大嚷的人,還是被驚起的較為清醒的人,還是選擇繼續沉睡?

        當然,女導演的緣故,這部影片也展現了漢娜的另一面,她不僅僅是一個冷冰冰專注于争論的知識分子,同時她也是一個渴望愛重視儀容的女性。她戴着珍珠項鍊、疊帶金手鍊,穿着質地精良合身的套裝;她也會和她的女朋友閑聊八卦;與丈夫之間溫情脈脈、出門不忘索吻;與老友把酒言歡、嬉笑打鬧。與老師海德格爾再次重逢,散步白桦林,她已然人到中年,當年的情愫或許都早已深深納入心底,而海德格爾卻用奧古斯丁的話戲谑了一下“要想赢得别人的愛,首先要愛别人。”


...


...


...


      也許還是她的老師了解她,在見到她第一面時,他說,“你說希望我教你如何思考,思考是孤獨的行為。”而她就這樣筆挺地站着,青春肆意、明眸紅唇。宛然一朵明豔的紅玫瑰,讓整個房間芬芳四溢。誠然,思考并不能帶來知識,思考并不能産生實際的智慧,思考并不能賦予我們力量行動,但獨立思考會讓我們越來越明白,縱然過程很孤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