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用了錯誤的宣發手段,出現在了錯誤的時間,也許其中也有不少無奈吧,這是我覺得可惜的地方。
太多人糾結于裡面的抑郁元素,絞盡腦汁去思考如何與抑郁症感同身受的問題,卻都忘記了從一個兒童的視角出發。
很顯然,“我們抑郁症患者好慘,需要你們來共情理解我們”并不是這部片的核心,所以并不是一些人所認為的“如果共情不了抑郁症,就無法理解這部片子”。為什麼要給自己假設這麼一個愚蠢且傲慢的前提呢,本來便沒有強迫共情這一自我矛盾的說法嘛。
這部影片要你做的,不是帶着傲慢去理解抑郁症患者,而是要你放低身段,帶着一顆童心,以一個兒童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不是營銷号所說的“我羨慕理解不了這部影片的人,因為你沒有抑郁很幸福”,而是“我羨慕理解得了這部影片的人,因為你有一顆天真爛漫的童心”。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部片的核心是兒童視角下童真浪漫的自我拯救。從進入吊詭荒誕但又華麗的深海大飯店的第一刻,到後面在其中發生的種種故事,正如很多批評者所言,劇情不知所雲,邏輯牽強附會。然而,很多人都忘記了從一個兒童的視角來思考。那麼,兒童視角下,進入這麼一個世界的第一反應應該是什麼呢?擔心之中帶着一絲好奇。好奇為什麼會出現這麼一個神奇又荒誕的世界,彷佛兒時第一次進入迪士尼樂園那般,望着高大華麗的城堡,忘記了自己要去做什麼。在這麼一個夢境中,似乎一切也合理了起來。無論是怪誕的飯菜,還是備受吐槽的美式誇張風格面部表情,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兒童的自我想象與現實映射。如此一來,那許多的不合理,似乎也是合理的起來,隻不過,必須是在兒童的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