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年每年十一都會和家人一起來看這個系列,仿佛也一同并肩參與了這場戰鬥,終于等來了和平,雖同樣都是三年但電影的時長可能沒法容納下那麼多英雄的名字,不過這個系作品會成為歌頌他們所有人的史詩,永遠在觀衆的記憶中回響。
這一部和前兩部不同,是戰場和談判場雙線并進的艱苦戰鬥,也讓我們知道争取一次和平的對話機會有多麼的不容易,看到侵略者無恥地轟炸我方中立區以及談判場上的傲慢無禮的态度真的讓人氣憤!時至今日世界上的一些國家仍然在經受着我們當年遭遇,但我們最後堅強地站起來了,用無數英雄的鮮血凝聚成了和平的城牆,我想這也是電影取名“浴血和平”的用意。

回想全片印象最深的幾個段落要數上甘嶺保衛戰和英雄黃繼光以身堵槍口了,之前在語文課本裡通過文字感受過,也曾腦補過這些熬戰的時刻,但現實比想象隻會更加慘烈,今天通過電影的視角重新看到了一幕幕慘痛卻又令人驕傲的記憶,縱使再艱難,血脈深處的堅強不屈也會支撐着我們走到最後。此外令人驚心動魄的戰争場面也刷新了我對大調度電影的認知,成排的喀秋莎火箭炮齊射何其壯觀,炸得侵略者落荒而逃驚掉下巴真是太解氣了!也為我們在談判場上争取了更有力的條件。尾段的坦克大戰更是看到了如武俠電影一樣的飄逸感,逼真的特效配合流暢铿锵的鏡頭切換,使得坦克戰的部分猶如即時戰略遊戲一樣沉浸,再也不是回合制了,這也是整部影片中最燃的段落之一。
電影的選角方面更是星光璀璨,相信每一位演員都會因能夠參演而感到榮幸,可以再現英雄們當年的英姿,這些鮮活的角色中張子楓飾演的李曉走到了勝利的終點,帶着全家人守護住的和平回到了家鄉,是串聯整個系列作品的靈魂線索人物之一,沒想到這一部裡會畫面一轉切回到現代,雄偉的運20掠空而過,護送烈士的遺體回到祖國的懷抱,而李曉已經滿頭白發,她希望能在這一批戰友裡和自己的父親團聚,這一刻真的淚目了,淚目的是勝利的英雄們雖然凱旋但要背負着對逝去親友的思念過完這一生,淚目的是我們的祖國強大了可以有自主研制的國産運輸機讓英雄們體面回家。據說李曉的原型是老戰士蔣昭瑜奶奶,她作為真實曆史人物,為電影三部曲中張子楓飾演的角色提供了核心靈感,并且這一部有很多勝利的老兵參與出演,感謝他們當年的英勇換來如今的和平,也感謝主創的用心讓這段曆史變成畫面,好的電影和曆史一樣,值得被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