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發微信來告訴我央視版《三國演義》關羽扮演者陸樹銘去世,我聽了很難過,因為走麥城和五丈原一節,我每次看都忍不住落淚。都說國人不崇拜失敗的英雄,但關雲長似乎是例外。關雲長并非完人,他政治手腕不夠黑洞,沒有處理好孫劉兩家的關系,造成兩面受敵的危境。在軍事上,統率的部隊毫無鬥志,不戰自潰,最後隻能帶着數十人走麥城,這不能不說是一大敗績。雖然如此,但曆朝曆代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将之奉為武聖,直到現在不少團體也祀之為盟主,這其中的緣由實在耐人尋味。

  為了理解關羽封神的秘密,我們可以拿他同時代的另一位武将作對比。沒錯,就是号稱“馬中赤兔人中呂布”的呂奉先了。

  央視《三國演義》的關羽和呂布,跟正史自然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大的譜兒是不錯的。正史中的呂布,是沒有那麼能打,甚至關羽都與張飛、劉備聯手,才能占上風。所謂“三英戰呂布”,隻是小說家言。但有一點,無論正史還是小說、電視劇,都是闆上釘釘的,就是呂布這個人,确實是個猛将,較之關羽,隻怕有過之而無不及。

  呂布也不能說是一個大壞蛋,他聽老婆話,也疼愛女兒,在家人眼中他可能是一個顧家的好丈夫,在部将眼中他殺董卓,是漢朝的忠臣。有勇無謀,反複無常。央視《三國演義》找呂布這個演員,實在是演活了。他也沒有像曹操那樣做過什麼屠城、盜墓之類太出格的壞事。所以陳宮甯願跟着呂布死,也不願意追随曹操。張邈這些城中大族也支持他。呂布最後慘死白門樓,大家還有點同情。

  所以關羽和呂布的武功和德行似乎相去不遠,為什麼身後評價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王夫之的《讀通鑒論》評論呂布說:嗚呼!布之惡無他,無恒而已。此論可以說是一針見血。呂布這個人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信仰,也沒有長遠的規劃,為了眼前的利益,忘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對于經常反複的小人,即使有某種長處,也是乘早分手的好,否則的話,說不定什麼時候會受其傷害。丁原信任他讓他作主簿,被他殺了;胡轸和他鬧矛盾,被他害了;義父董卓(侍婢私通呂布),被他殺了;王允一直視他為武夫,棄他去了;袁紹想重用他,他行檢不端,跑路了;袁術想利用他,被他反複利用;劉備好心收留他,他暗通下邳相曹豹、丹陽中郎将許耽,随後乘劉備不備占了徐州,把劉備趕到廣陵鄉下吃野草、人相食,劉備回頭無奈乞和、被呂布支配至小沛。他的反複無常不止是針對敵人,就連對下屬也言而無信,令部将自己也陷入疑惑當中。布因戀妻兒而留在城内等死,這是消極防禦的辦法。在城内又不能團結部衆、上下一心,結果為小事與部衆忿争而為下屬執而投降。呂布被曹操俘獲後又貪生怕死,厚着臉皮向劉備求情,說:“明公您看見呂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陽和董太師的嗎!”最終呂布被缢殺,然後枭首。呂布死前還不反省,說什麼“大耳兒劉備最不能相信!”劉備收留他,他幾次三番将劉備逼入死路,這樣的人又有誰願救?

  關羽和呂布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他的忠。他和他的大哥劉備相信仁義愛民,在他們的治下,百姓擁戴,沒有屠城劣迹,他們甯願戰敗、甯願妻離子散也要把幾十萬老百姓保護在身邊。為什麼?因為這些老百姓落到曹操手裡,可能又做了肉幹。

  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君主制度,以皇帝和天命直接統領萬億軍民,中層脆弱,法制簡單,政府力量之不及,半靠社會力量支持。所以要利用民間的忠孝觀念作為帝國之有力支柱,關羽給了君王和武官一個雙方都樂于接受的“忠”标準與行為,這才是關羽地位的來源。

  此論當然不是沒有道理,但關公這麼高的地位,不完全是因為曆代統治者推崇關羽。而還有民間對忠義的推崇。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那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年代。就算是孔夫子的後代,以讓梨而聞名的孔融,就認為父子之間沒有情分,不過是“情欲發耳”;母子之間的關系,也不過是“如瓶盛物”。孔融此人名氣雖然大,其實沒有什麼實學,不過是現個左派憤青,例如他這個觀點,隻要他對世界有點觀察(格物緻知),就會知道父子之間實有大愛。他在政治上更不行,官渡之戰他預測曹操将敗,比起郭嘉之類的謀士要差得遠了。大儒尚且如此,外戚、宦官的道德水準就更等而下之了,他們之間互相猜疑,國舅何進先動殺機,宦官是被迫反擊。宦官起了殺性,後來袁紹見沒有胡子的便殺,董卓進京更是大開殺戒,天下大亂的局面就形成了。造成的結果是中國人口銳減(由西漢全盛時期的5000萬銳減去四分之三),連曹操也傷心感歎“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曹操一邊寫詩,一邊屠城,在徐州大肆屠殺老百姓數十萬口的事,屍體投到泗水,“水為不流”;同時屠殺了三個縣,“雞犬亦盡,墟邑無複行人”;曹操在官渡之戰結束後,由于認為河北人将不會忠于他,就将7-8萬河北的俘虜兵,全部殘酷殺死。舉國都是呂布那樣的不知忠義,隻知個人恩怨,睚眦必報的小人物。曹操已經算是很了不起了,但我們隻能崇拜關羽,否則當我們贊美車輪(哪怕是所謂“曆史的車輪”)的力量時,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會嘗到它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