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系列事件的起點要回到最近,我拾起了大學的時候讀點兒閑書的愛好
我下了微信讀書,先從小說看才看的下去,一本,兩本。慢慢我開始注意到上面什麼書裡都有女權評論,事件時大時小,讨論時而合理時而有些矯枉過正。

我本來對這些内容不置可否。
而且說真的,有些影響閱讀,以至于我看到某段文字時。心裡想“哇,這段評論區肯定又要大吵一通了” 所以後來都默默關掉了書評....
但既然受了影響,也多少開始思考起來
我開始思考如今文化體系中,的确對女性有種種不公,于是抱着好奇心的搜索下,也開始了解到了女權運動,她們的确想要創建一個平等友好,非單一叙事的社會體制。
那段時間,偶爾在評論看到女權發言時,我還會參與讨論。
我知道,自己隻是一知半解,籠統的認識了一些概念,還稱不上多了解。
但當時,抱着認識新東西的興奮,東搜西搜了不少東西,突然想起了之前離女權最近的一件事。


當時,我剛在電影院看完《從21世紀安全撤離》,對于我這種,不切實際愛幻想,沒什麼朋友也不出門的宅男來說,影片很符合我的喜好。我打開豆瓣,往下滑第一個短評就是女權的差評,不過當時,我隻是微微皺眉,然後打上了我的五星,默默關掉了豆瓣。

現在,我重返評論區,發現評論已經吵到了7.3分。我翻了一些評論
第一條 五星長評
《你可以說我直男,但請别管這叫惡臭》
我仔細看了影評。嗯~說的很對啊
電影裡的女角色很刻闆臆想,以至于我看的時候都覺得女主實在單薄,但故事主線的白日幻想也看得我熱血沸騰。

然後我又翻到了第二條 三星長評
《拯救世界的少年,男凝緻死的少女》
我也仔細看了影評。嗯~也很客觀的分析
影評寫她看了導演的采訪,覺得導演是個很真誠的人,但覺得在導演的腦洞幻想裡,似乎沒有女性的存在。

我作為男生,多少能理解她的疑問。在我的周圍,男生的勇者救公主,女生的白馬王子,大家都從小被這樣默默熏陶,女權的聲音似乎隻在網絡上聲量大,我友好對待生活中的每個人,生活在這個文化語境下,在這之前從沒覺得不對勁。
而且我覺得,女生們意識到這種事,恐怕也是近幾年才有的,畢竟15年的《夏洛特煩惱》,這種劇本意淫的更為恐怖。 豆瓣上還有7.9分

當然我也不會為《21世紀》辯解什麼
我是個蠻庸俗的人,看電影看書都注重情緒節奏體驗,如果完全能get到,我就會心滿意足
雖然當時《21世紀》帶給我很棒的觀影體驗
但是影評中的指責的确存在,我能理解并且認同,這實在無法反駁。而且兩種觀點的同時存在我覺得是一件好事。




這時,我想到去年有個《好東西》 (終于來到正題) 而且評分很高 于是我就好奇女性視角叙事的電影是什麼樣子。

觀影中.....

首先,我的觀感很糟,每當我要開始沉浸下去觀看時,電影裡莫名其妙的口号,就會讓我直皺眉頭,打斷我的觀影節奏。
你們吃飯呢诶,在說什麼啊?
為什麼什麼台詞都教給一個小女孩來說啊?
這小女孩也太“清醒”了點....

至于電影裡的前夫哥和小馬,還沒覺得不妥,
看的時候當成喜劇元素就看過去了, 我作為觀衆的角度覺得既然是電影,有這種人設也很正常


直到我看到,前夫哥在和小馬争寵,對小女孩說 你小時候都是我照顧的 試圖拉攏女兒時
被小女孩回怼“我是你親生的嗎?那這不是你應該做的嗎?”
我一下子從觀衆的角色中抽離出來,面露難色,震撼不已,我打開彈幕,看着滿屏哈哈哈哈哈,心底十分困惑,這種之前傷害壓迫母親的台詞,就這麼放到了女性叙事的電影裡

于是我意識到,這似乎不是女性叙事的電影,這幾乎是男性叙事電影的性别反轉版。既不自由,也不女權。
這是一場掀桌子,是對男性叙事的複仇
是男的能做,我也要做

在片尾字幕的滾動中,我想起來這是部8.9分的“佳作”
心底為讨論環境的雙标失望不已


你幾乎可以把批評“男凝,父權”此類的批評性别對調來評價這部電影
電影裡的男角色也可以說刻闆,臉譜化,甚至前夫哥這人設就是拿來罵的。
同時也可以構想一下,在2025年,如果電影裡是一名獨立男性,身邊有前妻和小女友為你争風吃醋,電影又會是怎樣的輿論
更别提,獨立男性還要對小女友說你隻是我“課間十分鐘”的工具。

即便如此,我也知道,不是喜歡《好東西》的,就是極端女權,大多數人,在看《好東西》真的不會想那麼多,就跟他們看其他被批評“爹味”的電影一樣。很多人并意識不到叙事語境的問題,我們應該做的是讓更多人意識到這個問題。

或許是我接觸女權的時候,首先隻從認識了一些籠統的概念開始,也或許我就是個不怎麼成熟的宅男,愛幻想。我對女權運動所努力的目标,充滿着理想主義的平等互助的社會文化充滿了向往。在參與傳達平等的評論讨論中,我也覺得自己真的切身在做一點點小事

我也給出一個普通男生的角度是如何看待女權。之前看到女權發言時,第一反應總會覺得不舒服,大概是因為“男凝,父權”這些詞彙,雖然知道并不針對自己,但指責的總歸是自己這一半。而且大多數都會直接滑走,偶爾才會浏覽裡面的男女吵來吵去。
生活裡幾乎沒人讨論這些,我也不在乎。
隻有偶爾在抗拒過後,我才會思考提出觀點的合理性。
現在,女權本身的宣傳本就困難重重,
網絡的讨論環境被挑撥的雞飛狗跳,如果普通男女不能友好溝通彼此的觀點,而是不停發起審判,讓創作變得小心翼翼,唯恐女角色刻闆,故事有爹味,而自己身體力行時卻踐行雙重标準的時候,男女的溝通成本隻會越來越大。
這部電影讓本就處于啟蒙中的環境變得更糟。如果讨論環境如此雙标,要如何讓另一半人聽得進去呢?

我不相信真正的女權會喜歡這種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