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開始源于安娜小時候遇到的一個慣于說謊的英國女人,對外稱自己是戴安娜王菲的親戚以獲得周圍人的尊重,就好像另一部電視劇《雷普利》,“雷普利現象”是一種人格障礙,這一心理疾病來自于美國作家帕翠西娅·海絲米斯的小說《天才雷普利先生》。意思是為了提升自我的身份而不斷地說謊,最後導緻自己都無法分辨出真實與謊言,生活在虛幻中,正如英國女人的丈夫所說的那樣“因為撒謊,已經成了一個病态的撒謊精”。

...

她教安娜彈鋼琴,玩國王遊戲,還有“撲克臉”禮儀。家庭實力不夠的孩子突然見了世面,後期眼界跟不上,但是思想卻跑遠了。這段經曆給安娜後來開始通過撒謊博得關注打下了基礎。

從上學期間和老師談戀愛,到求父親讓她上芭蕾課來掩蓋自己的家境,再到即使畫畫不好也要學美術,這些還僅僅是為了博得關注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但到了沒考上理想的大學卻給母親報喜那一次,安娜便開始走上了用一個一個新的謊言來掩蓋舊謊言的不歸之路。

...

不一樣的是,她真的通過這些謊言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謊稱自己考上大學從而認識了現在的閨蜜,在派對上遊刃有餘輕松釣到富二代男友,後來為了維持謊言又對父母撒謊獲得學校獎勵到美國學習要機票費,被男友媽媽做“背景調查”打回原形,以為能一起出國就可以瞞下來顯然過于天真,感情中的任何不真誠都是無法長久的。後來父親去世,讓安娜短暫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但到了做财閥女兒的貼身助理,物質環境的刺激和自尊心受辱的她再次被喚醒了内心的“火苗”,“難道一輩子都要這樣嗎?”

...

天時地利人和,原本隻是想借用安娜的學曆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卻沒想都自己真的教出了考上藤校的學生,于是她緊接着迎來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轉折---------結婚。都說婚姻的是改變階級的一條途徑,耶魯學姐的那句:你家這麼有錢,若不是沒有靠山,怎麼會甘願到這裡來教書呢。點醒了女主對上層社會的進階理解:大樹底下才好乘涼。可見權貴們的學曆也好工作也好大多隻是對外展示裝點的服裝,認真反而是掉價了。後面就是一個高級演員和犯罪分子不擇手段地掩蓋自己的過去并一步步走上高位最後因為内讧而落得你死我活的過程(沒有愛情戲的韓劇還真是讓人着迷啊)

...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女主說自己偷來的也是假的,難道女二也是偷别人的人生?

第五集,真安娜在女主夢裡說:“在我小時候,大人們說我長得像公主,叫我安娜斯塔西亞,所以我的第二個名字縮寫的縮寫是安娜,但事實上,叫安娜安德森的女人,曾以死去的安娜斯塔西亞的身份活着。當知道那件事之後,我就再沒用過那個名字。你在我面前,就是這樣的。”其實她提到的兩個名字都是有淵源的,安娜斯塔西亞是俄羅斯帝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與妻子亞曆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最小的女兒,真真正正的皇室公主,她曾被認為與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同時被布爾什維克的秘密警察秘密處決,但是一直有傳聞指出安娜斯塔西娅逃過了這次暗殺,而且因為安娜斯塔西娅的遺體位置在gcd統治年代未能确定,使得此傳言甚嚣塵上。其中以為堅稱自己就是死裡逃生的安娜的便是安娜安德森,這個假冒的安娜公主靠此事賺的盆滿缽滿,是曆史上真實存在的。站在真安娜的角度,她因為知道了這件事,不希望自己也成為那個曆史上死後還被人頂替的安娜公主,所以不再用這個名字(就像一些有錢人不小心買到仿品就再也不用一樣的心理)此刻女主之于她,正如安娜安德森之于安娜斯塔西亞。

後面女主說:連我偷走的,都是假的。指的不是女二的身份,而是她的學位。因為女主是偷了真安娜的學位才有了現在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是完全偷走一個人的身份的話,是會包括她的财産和身份待遇的(女主顯然沒有完全得到這些),所以她隻能用撲克臉來在名利場上僞裝自己,而不是像真安娜那樣破産了還能佯裝無事般的松弛。

故事的最後,帶着一身謊言的安娜在加拿大一處偏僻的村莊生活,即便到了人迹罕至的地方,安娜的謊言也還在繼續.............

...

謊言本身是無異于現實的,說自己擁有多少财富并不會帶來真正的财富。但當謊言成為所有人都相信的東西,便開始擁有改變現實的力量。(比如美版安娜)而你之所以覺得這個故事和現實當中發生的這個,那個,這裡,那裡的都那麼像,或許不完全是因為編劇借鑒了它們的靈感,而是這個世界上本身就已經充滿了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