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好東西》,我的内心喜憂參半。喜在,這部電影很真實地呈現了女性生活的部分切片,不加掩飾,保留了生活中最無厘頭的片段和“相對”真實的女性形象;憂在,電影對女性和女權的刻畫仍不夠深刻,可能是受限于時長等因素,讓人難免感覺“輸出過多,喘息不足”。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影片片段,是鐘楚曦飾演的錄音師小葉,用她獨特的方式捕捉生活中的聲音。她讓小女孩茉莉戴上耳機,聽那些被記錄下來的聲音——廚房裡煎雞蛋的“下暴雨”聲、甩去衣服上殘水的“打雷”聲、吸塵器的“龍卷風”聲……這些瑣碎的聲音,其實是女性在生活中默默付出的見證。哪怕是茉莉這位世上最了解鐵梅的人,也無法猜透。這些聲音,這些屬于女性的聲音,也是“生活的聲音”。

看劇的時候,我暫停了數次,因為那些對白、那些場景,都曾以不同形式出現在我的生活中,看得人頭皮發麻。包括鐵梅和小葉之間無厘頭的對白,看似自說自話,卻又在以自己的方式傾吐苦水或安慰對方;包括鐵梅/小葉和茉莉之間不同的相處模式,以及看似互不壓制、卻難以分離的情感關系;包括女性和男性之間隔着一層膜的溝通,不痛不癢但觀看時令我後背陣陣發麻。

與其說女子本弱,不如說女子本強,她們在生活的磨砺中展現出的堅韌與勇敢,是内心深處的力量源泉;與其說盡善盡美,不如說真實可貴,那些不完美反而構成了她們獨特的魅力與個性。

女子之間的情感,也真的很有力量。那種細膩、溫暖,仿佛能穿透屏幕,直抵心底。影片中的女性角色,無論是離異的單親媽媽王鐵梅,還是年輕的錄音師小葉,亦或是小女孩茉莉,她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着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我的堅持。

然而,《好東西》也并非一部完美的電影。影片中的一些情節顯得過于理想化,比如單親媽媽的生活條件過于優越,經濟壓力被刻意淡化,這使得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對更廣泛女性群體的代表性。此外,影片中的一些台詞雖然犀利,但有時顯得過于刻意,缺乏自然的鋪墊。比如“女孩應該怎麼打鼓?你怎麼打鼓,女孩就怎麼打鼓”,諸如此類台詞雖然能夠引發共鳴,但很突兀。

影片中對男性角色的刻畫也值得探讨。前夫和小馬這兩個男性角色雖然被賦予了一些“覺醒”的特質,但他們更多地被描繪成女性世界的配角,甚至在某些情節中顯得有些工具化。這種處理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的獨立,但也可能被解讀為對男性的某種刻闆印象。

此外,影片中的一些情節處理顯得有些倉促和簡單。比如鐵梅與前夫的關系,以及小葉與眼科醫生的約會,這些情節雖然在情感上有所觸動,但在叙事上缺乏深度和複雜性。影片試圖通過這些情節展現女性在情感中的獨立與掙紮,但有時顯得過于直白,缺乏細膩的情感鋪墊。

未來需要有更多女性視角的電影,也需要有更多男性觀衆。用力過猛,但依然是一個好的開始。

我很喜歡下面這句話。玫瑰不需要長成松柏,心之所向就是正确的方向。無論男女、無論性别。然而女子的形象總是被制約、被定義,古有賢良淑德,今有上得廳堂、下得廚房。這部電影想告訴我們,女性不必遵循一套樣闆,好的,壞的,偉大的,自私的,聰明的,柔弱的,都是女性可以被成角色形象。

...

總之,《好東西》依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它以一種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展現了女性在生活中的力量和困境。影片中的女性角色,無論是王鐵梅、小葉還是茉莉,她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着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我的堅持。

女子一對即為好。女性們的力量積少成多,隻要足夠團結,總能夠收獲更多本将已經到來的公平與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