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讓·維果(Jean Vigo,1905.04.28—1934.04.25),法國著名的電影大師,歐洲先鋒電影運動和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過渡期的傑出代表,他短暫的生命中共創作了四部作品(一部長片《駁船亞特蘭特号》,三部短片《尼斯的景象》《操行零分》《法國遊泳冠軍塔裡斯》),盡管總長度不超過200分鐘,但他的作品飽含開創性的真實記錄和詩意現實,以獨特而尖銳的思想性和精緻而高超的藝術性,對後來的電影藝術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詩意現實 作者研究 操行零分 讓·維果
讓·維果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在短暫的創作生涯中完成了四部作品。他在世時,這些作品帶給他的隻有債務和磨難,他至死都被資産階級視為異端分子,但曆史是公正的。他去世後不久,作品就受到世界廣大電影家的注意,赢得了法國人民和電影家的高度贊揚,人們稱他是法國社會題材電影的開拓者,就他的充滿激情的電影語言而論,他的才情堪與法國天才詩人亞瑟·蘭波相媲美。1935年,法國政府設立讓·維果獎,以此表彰“勇敢的有棱角的作品”。
讓·維果的父親是一位無政府主義者,他的父親積極參與反戰運動和一系列社會活動,最終被捕,絞死獄中。讓·維果父親的遭遇給他心中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心靈創傷,這也使得維果創作的所有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多少涉及對資産階級的諷刺與對社會現實的批判。
一、社會生活的寫照:社會問題的真實記錄
讓·維果的作品中有着大量的社會實拍,包含着豐富的社會内容和鮮明的道德立場。其中最為代表的是維果走遍尼斯大街小巷拍攝出的處女作《尼斯的景象》。維果将《尼斯的景象》稱為“紀錄的觀點”,而不是紀錄片。受蘇聯蒙太奇電影導演維爾托夫理論的影響,這部影片對有幸來尼斯的避暑者們采取了諷刺的關注态度。尼斯是瀕臨法國南部海岸的一座以賭博為生的城市,和煦的陽光,四季如春的氣候,地中海的風光吸引了無數遊客,這是有錢的資産階級驕奢淫逸的安樂窩,豪華的飯店、闊綽的遊客、一擲千金的輪盤賭賭客、悠閑的英國紳士、海灘上懶洋洋地曬太陽的貴婦人。然而這裡也是有窮人的尼斯:舊城的貧民窟、患病孩子畸形的手、污水溝、垃圾、報販、乞丐、墓地……影片是對階級對立、貧富懸殊的尼斯的真實記錄,讓·維果采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段,極端的美與醜、富與貧突出社會不平等的主題,呈現出鮮明的社會傾向。這影片不僅僅是單純的記錄現實,更飽含憤世嫉俗的激情,充滿論戰色彩,凝結着深沉的幽默和辛辣的諷刺。讓·維果把鏡頭對準狂歡節上一位往腳上擦鞋油的狂舞的女人;利用疊化和跳切剪輯,使一個穿着富貴、坐在椅子上的婦人下一個鏡頭瞬間變成赤身裸體的女人;利用突然定幀的手法表現遊客們“僵立不動”的窘态;賭徒們焦急不安的面部特寫;畫面中狂舞的人們一直跳到一座墓地中的情景……薩杜爾稱贊這部影片是“先鋒派末期一部強有力的作品,是法國第一部具有社會意義的紀錄片”。薩杜爾的這段話也是一個啟發:先鋒派的革新不僅限于形式,也應當包括内容。内容上對社會生活的寫照,對社會問題的真實記錄也算是開創者了。除此之外,讓·維果在《駁船亞特蘭特号》中,除了有腳本的影像叙事,還采用了紀錄片手法,堅持拍攝了一系列反映其社會觀點的街頭鏡頭,表現了失業、犯罪和社會動蕩的真實時代風貌,使這部30年代的愛情片的主題得以深化。讓·維果作品本身從充滿活力的樂觀到抒情的哀傷和紀實的冷峻,其調子變化本身也反映了法國形勢和社會心理的客觀變化。
二、社會的縮影:感官上和形式上的詩意
随便打開一本電影史著作,大家對于讓·維果的評價與定義就是“詩意現實”,在電影史上,20世紀30年代的詩電影現象十分引人注目。一些電影藝術大師基于對電影詩意化的不斷探索與執着追求,都不約而同地在某種意義上淡化了“叙述因素”而鐘情于“隐喻象征”這種間接表達作者個人思想的藝術形式,如愛森斯坦、普多夫金、庫裡肖夫、伯格曼等。大多數在電影史上堪稱巨匠的導演無一例外地涉足了這一領域并留下了經典的影像。有的導演看重鏡頭與鏡頭之間意義的生成和延伸,他們通過上下兩個鏡頭或者接連的兩場戲之間在内容的意義、品質等方面的類似,含蓄而形象地表達創作者的某種寓意或對事件的某種情緒色彩。這種類比,不僅可以使不同事物之間具有的某種類似特征突出出來,而且通過觀衆的聯想作用,可以使思想更為深刻、情緒得到升華。像愛森斯坦在《戰艦波将金号》中就用沉睡、蘇醒、起身站立的石獅子鏡頭來隐喻俄國人民的蘇醒,讓·維果也不例外,他在他的影片中表現出了對前輩藝術家的極大尊重,并把尊重内化,建立了自己的隐喻體系。維果用隐喻象征構成的感官和形式上的詩意世界在《尼斯的景象》中最為飽滿:賭桌上散落着的牌碼、被打掃的垃圾、狹窄的貧民窟、鋼廠裡熊熊燃燒的爐火都是讓·維果充滿隐喻和象征的影像符号系統。有些單獨的影像,通過蒙太奇處理就可以有深刻的寓意,如《尼斯的景象》中一個男人在赤裸的腳上抹鞋油,寓意着有錢的資産階級無所事事;一個躺椅上衣着完整的貴婦正在曬太陽,突然變成了裸體,隐喻着對貴婦優雅生活和道德情操的懷疑。有的影像甚至多次出現:“海水海浪不斷湧向海岸”“各種各樣的動物”“各種神态的雕像”等等,這些意象在維果的作品中反複出現,這是與維果的某種特定的思想感情相關聯,成為維果電影中一個固定的表意符号,形成并購 成了維果影片中獨特的隐喻與象征世界。這是維果感官上和形式上的詩意。《操行零分》是讓·維果最著名的短片作品,是維果按照個人童年生活真實情況傾瀉的故事短片,講述了假期過後,男孩科薩和同學們返校途中遇到總監和新來的學監,孩子們一想到如牢籠般的寄宿學校,就感到壓抑,單調無聊且教條的生活令人窒息,孩子們随便幹個啥,不是被訓斥,就是被關禁閉。學校總監因為幾個孩子沒聽從他的命令,宣布他們操行零分。為了對“不良行為”進行懲罰,總監禁止他們外出,由于過度的壓抑和專制統治,孩子們無法忍受,密謀逃脫,但未成功。學校裡新來的學監出于善意時不時保護孩子們,使他們免受總監的懲罰,出于童心,他也常常和孩子們一起玩耍,但有天恰巧被總監碰上,受到了處罰,總監再次宣布孩子們操行零分,不得離校!孩子們忍無可忍,他們撕開枕頭,鴨絨像雪花一樣滿屋飄舞,他們高呼“戰争開始”、“打倒學監”等口号沖上屋頂,在屋頂上向下抛棄着書本等學習用具,想要掙脫被專制束縛着的這一切。在《操行零分》中,寄宿學校是以讓·維果自己童年讀書的寄宿學校為模型的。制度森嚴的寄宿學校猶如牢籠般的束縛着每一個富有青春朝氣的學生,讓·維果靠着童年的記憶,把現實社會中寄宿學校對兒童童年朝氣的摧殘用影像語言呈現于觀衆眼前。導演并沒有僅限于對現實的機械呈現,在影片中非常巧妙地加入了富有詩意的段落。如那段以慢動作表現的孩子們在宿舍裡打鬧的場面曆來為人稱頌。在宿舍裡孩子們用枕頭當武器,砸向阻撓他們的舍監,他們撕破枕頭和被褥,羽絨和棉花像雪花一樣漫天飛舞,吓走了探頭來支援的舍監。勝利的孩子們,開始歡呼雀躍,其中一個同學躍上象征着勝利的椅子,同學們擡着他遊行,他的神情猶如凱旋的将軍鎮定自若,隊伍伴着凱旋的音樂,在漫天飛舞的剛從枕頭中扯開的羽絨和棉花下,如宗教巡遊般提着燈籠列隊慢慢前行,又如在風雪之中踏上征途的十字軍,場面非常壯觀,極富詩意。在《操行零分》中,維果為了表達自己少年時代的信念:無權無勢的人物隻要組織起來就可以擊敗有權有勢的大人物,也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雕像被學生砸倒隐喻和象征着有權有勢的大人物的不堪一擊。影片《駁船亞特蘭特号》中岸上的世界與駁船亞特蘭特号上的世界的對比也成為一個精彩的隐喻。岸上的世界,表面上是光鮮亮麗色彩斑斓,但隐藏在浮華表象之下的卻是那赤裸裸的,社會現實生活中人們為了生存苦苦掙紮,狼狽不堪;而亞特蘭特号卻成了世俗中少部分人的避風港和安樂鄉,他們在上面可以自由快樂地生活。維果所建立的這一多樣而又多義的充滿隐喻和象征的具體世界,不僅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風格,也為我們理解維果的詩意現實打開了方便之門。
三、詩意現實主義的先聲:從現實到超現實
讓·維果的創作期處于20世紀20年代的歐洲先鋒運動和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銜接之處。其影片品格中不可避免地浸透着溫暖詩意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以及超現實主義美學形态。這幾種美學形态在維果的電影中共存共榮、相得益彰,共同構建了維果影片獨特詩意世界和紀實品格,達到了詩意和現實的完美結合。讓·維果作品的現實主義從頭到尾包裹着批判現實主義和雜糅着超現實主義,他的作品既有社會原貌的客觀記錄,也擁有着對社會現狀強烈批判表達的強烈立場。《駁船亞特蘭特号》是一部描寫平民的作品。一個水手娶了一個年輕的鄉下姑娘,開啟了常年漂泊水上,日複一日的生活。當有一天,駁船到達巴黎郊區時,妻子離開了丈夫,她離家出走,想要開開眼,但現實給她的隻有當頭一棒,她經曆了被偷竊、被占便宜後,還是決定回到甯靜的岸邊,回到亞特蘭特号,和水手重新相愛,重新生活。維果把一個非常平庸的劇本改編成了不乏社會批判意識的誠摯的愛情詩篇,這部影片與其他相比,尤為不同的在于,攝影機不僅記錄了現實生活的現實景象:駁船生活的現實空間狹窄和髒亂,鄉村一片凄涼與蕭索,城市大街上遍布饑餓的小偷和失業的人群,還捕獲了世俗生活的超現實瞬間。如昏暗中身襲白色婚紗的朱麗葉特小心地行走在布滿雜物的駁船上,四周水流湯湯回回;船旁掠過一對雕塑般肅立的母女正在禱告,她們上方的蒼穹上雲霞彌漫。新娘輕盈的姿态和幻美的環境形成鮮明對照,沉沉的寫實中溢出幻美的超現實感。導演對底層生活困境的現實批判與超現實情趣及夢幻般的抒情往往集中在某一些視覺元素上,如那些無所不在的名副其實的超現實主義物品,被切割下來的幾隻放在短頸大口瓶裡的手、一些木頭人、一個令新娘驚訝的留聲機、朱爾船艙裡會動的可怕玩偶、瓶子裡朱爾朋友的斷臂、小販的箱子等等。一群無所不在的貓集中混雜了朱麗葉特對駁船生活的各種感受:髒亂、熱情、親密和失望等。貓不僅是構成駁船生活的視覺元素之一,還成為推動叙事進展的動機,它貫穿全片具有複雜的意義反映着駁船上的生活及船上不同人的性格,同時也是維果用于幹擾和戲弄正常劇情發展制造笑料的超現實主義道具,更是集維果詩意現實風格于一體的精靈。寫實手法與抒情手法和虛幻手法的糅合,使影片《駁船亞特蘭特号》呈現出獨特的格調,顯示出導演獨特的詩人氣質,也預示着三十年代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勃興。讓·維果的才能在于他能“拿來現實,并将其推至其極緻——并随後超越這些極限”。維果的作品經常從日常生活的現實場景,發展到戲劇性場面,最後達到超現實的奇異效果。
讓·維果用影像為我們創造了具有隐喻象征意義的詩意世界;用電影獨特的語言為我們建立了唯美的超現實的詩性時空;用“電影眼睛派”的紀實手法為我們記下法國曆史的一瞬;用自己敏銳而深邃的觀察力,實現了詩意和現實的完美結合。維果的生命雖然短暫,但他留下的電影财富永恒。他的處女作《尼斯的景象》充滿神來之筆,他的遺作《駁船亞特蘭特号》入選影史十大電影之一(該電影被英國電影雜志《視與聽》選為電影史上十大影片之一),《操行零分》是首次表現青春的狂野與反叛的電影,不僅啟發了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開山之作《胡作非為》和英國自由電影運動後的著名影片《如果》,在美國影片《無因的反叛》和《死亡詩社》中和香港電影《逃學威龍》中也不難找到這部影片的影子。維果在其短暫的人生中雖然僅為我們創作了四部影片,但每部影片都具有獨特而尖銳的思想性,又有精緻而高超的藝術性,即便是用今天的觀衆的眼光來看,維果的影片的魅力尤在。2004 年北京國際紀錄片展展出《尼斯的景象》,2005 法國電影回顧展展出《操行零分》和《駁船阿塔蘭特号》,2006 法國紀錄電影展展出《尼斯的景象》。一部真正具有藝術價值的影片必然能經得起電影史的考驗,一個藝術電影導演要想名垂影史,其影片就必須經過曆史的篩選。維果的影片雖然不多但它經過了電影史的考驗和篩選,就是在電影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看來,讓·維果電影中的記錄性、詩意性和現實性依然還有許多值得我們當代電影研究者認真學習和借鑒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