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剛看了一篇人物關于甯理的文章,其中有一段甯理關于在美國時看廉價心理醫生的回憶。

“在美國呆了一段時間以後,我極度的焦慮,别人就給我推薦去看心理醫生。于是我在經濟那麼拮據的情況下,找了一個很便宜的心理醫生,20美金一個小時。我在那裡講,他都是假裝很認真,來掩飾他的打哈欠。我看那個鬧鐘,每走一個字我就覺得又多少美分沒了,一塊錢沒了,20美金馬上就沒了。但最後他跟我說了一句話,我花的所有錢都值得了。
他說你為什麼要來看心理醫生呢?我說我好像抑郁了。他說我跟你聊了一段時間,其實你隻是沮喪。每個人都有,但這不是問題。但如果你老這麼想,你可能真的會抑郁。”

——人物《甯理 生死對話》2023.2.6

借用這段話來解釋我喜歡《有風》的核心原因,看着不沮喪。

在現在的文化産品中,在喜劇或者說鬧劇産品之外,很少有給人帶來這種感受的東西,喜劇大賽的小品和脫口秀大賽裡面的段子,都是在“喜劇監獄”裡面關出來的,某種程度上觀衆笑的都是創作者的不快樂。

而《有風》是輕柔的、陽光的、溫暖的。它展現的是相對潇灑的、輕松的、理想化的生活,但不是僞造的、虛構的、高高在上的生活。這其中的區别在于主角們有沒有正常人的生活,能不能體會老百姓的喜怒哀樂,而至于主創們是放大其中的痛苦還是放大其中的快樂,這隻是選擇而非方向問題。紅豆是吃過苦的,這隻是她的gap year,阿遙則是大棒子始終高懸、睜眼就欠錢的狀态,小院裡面的幾位,創業失敗的,為了唱歌把老爹氣中風的,還有娜娜、大麥、曉春,包括留守兒童們都各有各的苦,《有風》都點到為止,講,但都不使勁紮人心窩子,就很好,足夠了。

《有風》的人物呈現也是輕柔而陽光的。我要贊美劉亦菲在這部劇裡的妝造,雖然這一定是編導、演員及各方面團隊達成共識的結果,但還是要贊美她的自信和坦然,展示自己不完美的完美。

作為一個沒看過《仙劍》的遊戲玩家,更喜歡李若彤小龍女的觀衆,曾經我對劉亦菲最深刻的印象來自于她對王語嫣這個内秀美人的本色演繹,《夢華錄》是個好故事,但古裝造型給劉亦菲本人沒有特别大的形象突破空間。直到《有風》,劉亦菲很坦然地畫着淡妝,展示着人類自然白皙的皮膚而不是剝了殼的雞蛋,展示着人類正常的頸紋、臉頰略微突出弧線、不再細得像筷子似的腿,臉上有痣有斑,牙也不是整齊的麻将,展示甩着手溜溜達達的松弛體态,一個擁有國民級認可度的大美女用毋庸置疑的美貌,在越來越瘦、越來越醫美的屏幕形象中大放光彩,令人愉悅。

所以我樂見《有風》的成功。哪怕很多批評說它沒什麼故事、沒什麼劇情、唱歌放音樂像MV,都無所謂,因為它是功能清晰的産品,不用在底子上鋪什麼宏大的東西,也不用承擔教育義務,能讓人舒适,就是最大的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