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課》是簡•坎皮恩成名作,斬獲93年戛納金棕榈大獎,使得她成為曆史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性導演。

而我從一個女性觀影者出發,隻能說坎皮恩太洞悉和拿捏女性心理了,女性導演的優勢完全發揮出來了。她知道什麼會打開一個對性無知的女人的心。

鋼琴課上一次次的溫柔撫摸、由淺入深的肌膚觸碰,艾達的神經就這樣被撩撥着挑逗着,性欲的種子開始萌芽生長。

不管是貝恩斯躲進艾達寬大的裙擺底下吮吸下體,還是兩人肉體交纏的做愛戲,都沒有加入任何女性的嬌喘聲和男性粗暴的抽插聲,相比于其他影片極其罕見。自始至終,都是暧昧的、溫柔的、細膩的。

彌漫湧動的情欲張力給影像注入了強大的魔力,但是毫不低俗色情,看得我渾身欲火燃燒,深深被折服。

且貝恩斯對艾達一直抱持尊重的态度,他完全有條件直接将她強暴,但是卻選擇用身體換鋼琴這樣的方式——讓她彈奏心愛的鋼琴,讓他展示自己的求愛。哪怕換的琴鍵數目也都是聽從艾達。

所以,我非常能理解為什麼艾達會愛上貝恩斯,不是表面的“先性後愛”,是從性裡感受到了愛。一個男人愛不愛你,由性完全可以體現的,一個女人是完全可以感知出來的。也不止于性愛,這個男人傾聽她,懂她。

而後,性覺醒的艾達對性愈發饑渴了,夜晚睡眠時把女兒當做了貝恩斯,手控制不住地在她身上遊走。去觸碰丈夫的身體但是拒絕讓丈夫觸碰自己,都是與傳統的女性形象背道而馳,坎皮恩敢于解放“女性氣質”,不困于所謂的倫理道德。

另一方面,坎皮恩敢于揭開和冒犯父權制。她更在意那個囚禁女性的籠子。

丈夫世俗、自私、善妒、虛僞,完全不理解鋼琴對艾達的重要性,不理解艾達的精神世界,不把艾達當做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而身處父權社會中,不再性壓抑、在愛情裡忠于自我的女性付出的代價,是斷掉手指以及被丈夫強暴。坎皮恩将女性在父權社會遭受的暴力拆解、具象化,憤怒悲涼的心情在我心裡油然而生。

被剁去手指後,艾達滿臉沾泥,眼神冷靜且決絕,“此時此刻,她通過蔑視痛苦來蔑視整個父權制”,無聲的反抗在迸發炸裂。同時也是坎皮恩在向整個父權制“宣戰”。

艾達沒有與鋼琴一同葬入海底,而是開始練習說話,融入社會,隻因坎皮恩無意塑造為精神赴死的“完美女性”形象,一個平凡的女性為什麼不可以選擇愛,選擇生?

坎皮恩在這部電影裡既展現了女性導演特有的纖細、敏感,也展現了她不被性别局限的堅毅、孤傲。且簡導的電影有個特點是後勁太大,昨晚看完我都夜不能寐,久久回味……

總而言之,太喜歡這部電影了,劇本、攝影、配樂、表演、主題表達都是無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