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電影隻要看到侯孝賢的名字,那麼風格基本是有預期的。

《女兒的女兒》,這個名字大概也沒有《聶隐娘》那樣捉摸不透,看起來,無非是說的那些家長裡短的瑣碎。

故事開始,張艾嘉的媽媽從紐約過來看她,本來是指望張艾嘉照顧的,但張艾嘉“先下手為強”,搞得張艾嘉的老媽一頓吐槽。

...

老媽住院,女兒在哪兒呢?

外婆一個勁的問,張艾嘉躺在病床上,依然嘴硬,愛來不來。

此時的女兒,其實也到了醫院樓下,也是死活不肯上去。

這娘倆之間的“恩怨”,大概是“罄竹難書”。

女兒對自己的女朋友是這麼說的,“最好不要見面”,因為見面就會掐。

如果不是女朋友在中間當和事佬,大概還是誰也不服誰。

...

這次外婆回來,還帶了林嘉欣,這……絕對是個意外。

女兒和老媽之間本來已經火星撞地球了,這邊橫空出世一個姐姐,還真是要了老命了。

好麼,即便看着女朋友的面子上來了,見面果不其然的掐了起來。

說實在的,不知道是不是小編年紀大了,如果自己的女兒畫成這個樣子,大概也忍不住會叨叨。

...

姐妹倆的第一次見面,就是在有點荒唐的境遇之下。

在“嚴禁吸煙”的警示牌下,倆姐妹誰也沒把這“警告”當回事兒,抽完這根煙,姐姐回了紐約,妹妹跟着去了紐約。

...

當然,妹妹去紐約,和姐姐其實沒有什麼關系。

這次,她和她的女朋友去紐約,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即将有自己的小孩,還是因為距離産生美,還是單純因為藥物作用,妹妹經常會打電話回寶島和媽媽一聊聊很久。

當然,張艾嘉在電話裡頭,依然是一如既往的叨叨,這些平日刺耳的叨叨,妹妹忽然覺得沒那麼反感了。

兩代人之間的“認知”誤差,貌似找到了“和平共處”的可能。

...

張艾嘉的“老年生活質量”還是相當可以的。

隻不過,現在多了個“失智”的老媽,生活上多多少少有一些不方便。

這個紐約回來的“老海龜”,對生活也是相當“挑剔”的,能喝美式絕對不喝速溶。

到了這對母女這裡,由外婆負責叨叨叨,張艾嘉負責聽着。

國人的“傳承”大概都是這樣,長輩負責叨叨叨,晚輩負責煩煩煩。

...

妹妹是和女朋友到紐約“生孩子”的,拖拖拉拉耽誤了生育的最佳時機,隻能借助高科技。

張艾嘉對妹妹的決定,是相當“陰陽怪氣”的,老中青三代被困在電梯,這劍拔弩張的氣氛,到最後還得靠外婆出來打圓場。

可是,如今出了意外,妹妹和女朋友先後去世,張艾嘉的腦子裡頭亂成一團,所有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到最後都歸于期待孩子能平平安安。

...

畢竟很多年沒來了,張艾嘉對紐約的“現狀”已經不太熟悉。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襪子吊在這裡幹什麼”?

故事裡有答案。

...

妹妹走了,但是留下了胚胎,這個在醫學方面,也算是一個“小生命”了。

張艾嘉面臨抉擇。

這是《破·地獄》裡頭黃子華的“擔憂”是一回事兒,張艾嘉年紀大了,想要撫養一個0歲的小孩,肉眼可見的害怕。

但是,林嘉欣不這麼認為,她覺得,“生命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這是兩代人對待生命不同的看法,也是各自從自身經曆出發看待問題的不同角度。

《小王子》裡頭說得很清楚,喂養,是一種承諾,而不是一時興起。

學會承擔責任,才是“成人”的開始。

...

趙文瑄感覺老了很多,他是張艾嘉年輕時候的錯誤,兩個人的錯誤誕生了林嘉欣。

但是,這倆人,都不是為人父母的料,所以,林嘉欣出生後就被外婆送給了别人。

這段錯綜複雜的關系,一直到這裡,才拼完了拼圖。

侯孝賢的“慢工出細活”還是響當當的。

...

面對林嘉欣的問題,張艾嘉是“躲閃”的。

孩子,是她的媽媽送走的,16歲的她,對未來沒有任何把握,對媽媽這個“沒人性”的決定,無可奈何,甚至内心也是“順從”的,至少,自己沒有“親手”。

這是張艾嘉内心最後的“遮羞布”,她在用一個連自己也“不信”的理由為自己的媽媽開脫,同時也為自己開脫。

...

臨别前,張艾嘉在妹妹的租房裡,找到了妹妹的留言。

那個吵吵吵的妹妹,内心還是“愛”的。

中國式家庭,或許都在表達“愛”上,相當的拙劣。

...

回到寶島的張艾嘉,有時間還會和閨蜜一起偷偷抽煙。

對于自己會“變老”這件事兒,她們都選擇了接受。

這一天終究要到來,那麼,到來之前,不妨享受人生。

外婆,依然會叨叨。

張艾嘉當做沒聽見,偶爾怼回去也沒事兒,反正外婆過幾秒就忘了。

女兒的女兒的女兒,悄悄的幹了一件“壞事兒”,當媽媽的媽媽和媽媽的媽媽的媽媽怼完,會來幫她換尿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