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的錯誤是中國人必看的一部電影,為什麼看完是迷茫的?因為影片本身就是迷茫的(理性主義多重斷裂根)
看完我的影評你就理解了為什麼這是一部拍給中國的電影
電影聚集了時代的現象因而有很多條線
而我會給出一個絕對為真的判斷幫助你看:
河邊的錯誤講了一個理性主義/理想主義與經驗/社會現實不一緻的故事
如果侬還沒看,就可以先去看了,我并沒興趣複述影評,可以看了然後印證我的解讀
家庭線:
馬哲與妻子的二人關系深深的焦慮構成了他的精神,外化出來成了查案的過程,是不是不符合“理性”?但宏觀社會的微觀縮影就是這樣的
這恰恰是精妙的理性主義主體的常見結構。馬哲的妻子被瘋子強奸。腹中的唐氏兒是瘋子的兒子。這就是他死活不願意給瘋子定罪的原因,他顯意識始終在回避自己老婆的孩子是瘋子的種,最終結案一看面相,孩子就是瘋子的孩子。
這也是貫穿主旨的理性主義/理想主義與經驗/社會現實不一緻
社會線:
社會線以馬哲的假設「一切主體都是理性的,因而理性推演是可循的」展開
大波浪,并不是一個神神叨叨的對象,相反整條社會線被“大波浪”的紅字真實貫穿了。那就是他從頭到尾暗示馬哲本意是好的實際上是在理性斷罪而罔顧經驗(客觀現象)
也是當時社會背景的短暫洞察至今仍然大規模發生在中國的故事
馬哲的這段教條恰恰是整個理性主義社會,也就是計劃生産計劃一切的計劃社會大背景的展開
症候閱讀與電影學線索歸納:
主角的服裝、兵乓球的愛好與被孤立的電影院辦公都在反映馬哲實質上和社會現實——同事、上司格格不入
在結案後,主角把燃燒的攝像機(符号叙事的崩潰)推到了河裡,河流是指曆史,放映機是指過去,對應開頭引用的加缪
主線:
馬哲,顧名思義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在馬哲看來上司作為一個現實主義是官僚主義的,現有證據有利于上司後馬哲仍然認為存在一個客觀的真相,其中一個理由就是他始終認為人做事是需要理性動機的,而他看不起官僚上司,關系也并不和睦,因此想通過這個案子證明自己是對的,而上司才是錯的,自己是客觀的、理性的,而上司是“經驗主義”和“官僚主義的
瘋子殺人是随機的,以理性判案的過程本身就構成了本意是好的但直接引發
1.人内心的秘密被放映(包括馬哲自身)
2.瘋子殺死了所有目擊證人
馬哲就這樣,通過名為馬哲的審判處刑了三個人,最終獲得三等功退幕
國營電影院的完結,偷情的完結,流氓罪(異裝為罪)的完結,馬哲的完結,舊的曆史的完結
影片的特殊之處在于恰恰反刻意戲劇的書寫了一個不符合理性主義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