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後半,台灣的「新浪潮」電影題材在經過老一輩的白色恐怖、中生代的鄉土人文情懷之後,逐漸的開始注意到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從早年的【青少年挪吒】、【少年ㄟ,安啦!】到【千禧曼波】、【黑暗之光】、【扣闆機】等片,無疑的,以藝術片風格揚名國際影壇的台灣導演們都相當用心的去描繪了青少年的苦悶,然而不禁叫人納悶,台灣的年輕人們真的都那麼的灰暗,陰沉嗎?我自己的青春期生活雖然不算多采多姿,但也不至于到拿西瓜刀參加械鬥,也沒有每天留連在PUB裡面啊,直到看了【藍色大門】之後,才終于看到了那麼一點點自己青春的影子。

【藍色大門】的劇情相當簡單,女生的朋友一直喜歡學校裡帥帥的男生,男生卻喜歡上牽紅線的女生,而這個媒人婆偏偏又覺得自己喜歡上了自己的手帕交;即使不确定同性戀的問題在青少年中是否普遍,然而這種近似肥皂劇的三角關系在每一個學校中都絕對是家常便飯的故事,可能也是這種原因,【藍】片給人的感覺顯得格外親切,台北不再是灰塵滿布的大廢墟,反而到處都透着一種午後的悠閑,

雖然這些學生們沒什麼人生大目标(拜教改所賜,本片似乎也看不到升學壓力),可是誰說沒有目标就得空虛寂寞?晚上偷偷去學校遊泳躲教官、沒事到海邊溜搭、在馬路上比賽騎腳踏車、每天就隻需要注意着夢中情人的一舉一動,甚至連用過的各種東西都搜集起來保存好,【藍】片中的這些青少年們顯然比起之前台灣青少年電影中的主角們要懂得如何享受人生得多;而妙就妙在這些看似沒啥學問的行為,的确是目前大多數台灣在學青少年的真實寫照,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現代台北的年輕人們可能常常用手機聊天,但應該不會在大馬路上騎腳踏車(所以有腳踏車出現的片段也成了整部片中最怵目驚心的的場面)。

令人欣喜的是三位男女主角即使有着青春偶像的外貌,首次演出的成績卻都相當傑出,不但比F系列的前輩偶像們好得太多,也當然不會有某些自舞台劇出身的演員斧鑿太過的表演,一些不斷重複出現的台詞像「天蠍座O型,遊泳隊吉他社」或是「你到底想怎樣」,在喜感十足之外也忠實的呈現了高中學生們拙于以言詞表達情緒,隻得靠着不斷重複來表明意圖的刻畫,麻煩的是這種電視劇應該也不難做到的功夫,偏偏就隻在【藍】片中看見,因此【藍】片的好看相對的也強烈的對比出台灣電視劇(包括偶像劇)的不用功。

雖然台詞簡單,卻很真實,就是那種平常我們會聽到的臭屁男孩會講出口的話,偶像劇的編劇們要到何時才會知道,台詞這種東西不需要非常複雜,隻要簡單平實就好了。

清新、寫實、唯美,是【藍色大門】的整體評價,就像導出【新天堂樂園】的義大利導演托納多雷一般,易智言不需要把電影搞得灰暗疏離,就完成了一部既能受國際影壇青燦,也能讓台灣觀衆看懂的電影,也證明了當年台灣的電影票房,除了低級笑料與軍教片之外,還多了這麼一條清新的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