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愛情,這是一切讨論的大前提,否認這一點,就沒有讨論的必要。在這個前提的基礎之上,我相信Ani愛Ivan。

我喜歡這部電影,不是因為有多麼引人入勝的情節、不是有多麼尖銳的社會批判、也不是因為有多麼高級的視聽語言,我喜歡《阿諾拉》,來自于我對導演所刻畫的情感的共鳴。而Miki對Ani這一角色的精彩演繹令我信服,所以進一步對Ani共鳴。我在觀影的全程,代入的都是Ani,為她在小教堂的婚禮感到幸福,為她在私人飛機樓梯前為丈夫的不負責心碎。

所以我相信Ani愛Ivan,直到發現我是唯一一個相信的人。

所以當朋友反問我Ivan愛Ani嗎時,我才反應過來我一直隻代入了Ani。

Ani是性工作者,或者用不那麼白左的詞,Ani是一名妓女。她習慣了逢場作戲,習慣了用身體作為唯一的籌碼和唯一的示好方式(和《喜劇之王》有異曲同工之妙,尹天仇和柳飄飄一夜情之後,尹天仇的第一反應也是付錢,尹天仇和Ani對于可支配籌碼的相似的局促都讓我心生憐憫。如果再扯遠一點,對于柳飄飄,我也未見對其職業設定有如今對Ani這麼大的攻擊,社會更暴戾了嗎?或許是的)。

關于證明Ani相信愛情,我首先需要駁斥Ani圖,或者說,隻圖Ivan的錢(作為一種主流觀點)。

Ivan想要包養Ani時,Ani選擇了加錢,同樣的,Ivan向Ani求婚時,Ani選擇了要婚戒。

越是描述Ani對金錢的渴望,越讓我覺得Ani愛這個男人,真正的hooker隻會放長線釣大魚,會隐藏自己對金錢的渴望,會讓Ivan覺得自己愛他, 會想方設法鎖住男人的心,會提前安排好撈一筆就走的計劃。但Ani不會,隻會把身份極不對等的自卑,用索要錢财進行僞裝,把愛情降格到自己熟悉的性交易的舒适區裡直到最後,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尹天仇呢?

Ani唯一一次沒有讨價還價,是當Ivan也親口說出離婚時,她心碎了。我知道Ani其實對Ivan母親加價了,但我更認為是明知不可能的情況下為了保護自己不得不作出的僞裝,不會有任何正常人會覺得自己能分俄羅斯寡頭一半财産。Ani主動說自己願意離婚,也是當Ivan稱自己為hooker而不是妻子時,婚姻在剛才結束了,現在愛情也結束了。

論證了這為什麼不是錢,我想再解釋一下這為什麼這是愛。

是Ani在性關系和愛情中的反差。Ani生活在紅燈區,23歲便以熟練的性技巧獨自生活在紐約,她一定是世俗的、是幹練的、是有社會底層經驗的、是有攻擊性的、是需要用刺來保護自己的。在和Ivan的性關系中,前兩次都是自己在上位,有一次在家裡,即使自己在下位,也會以某種理由重獲主動權。

但從拉斯維加斯開始,Ivan在性關系中占據主導權慢慢增多,Ivan從這時開始才在性關系中成為上位者。Ani也從充滿底層攻擊性眼神,開始賴Ivan,具體可見賭場靠在Ivan身旁時的眼神。前後身份的轉換,把主導權交給對方的信任…這種對安全感的掌控由自己交給眼前的愛人,讓我相信這是愛。

所以,我仍然喜歡這部電影,是一出好的悲劇,這不是暗黑灰姑娘,也不是當代階級預言,這是一個好的情感故事,我和女主角一起驚喜,一起做夢,一起經曆愛的瞬間,一起心碎,隻是對面這個愛人,正好象征另一種階級。

ps:關于電影還有很多沒有在這裡讨論,比如Ani到底愛Ivan什麼,比如Igor的設定以及Ani和Igor的關系以及被大家讨論頗多的片尾,比如Ani情緒的建構和崩潰,這裡想到什麼說什麼,就不囊括對電影所有的觀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