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優秀
看完電影以後,不禁感歎畢贛導演的審美無疑處于當今中國導演的第一梯隊。即便暫且抛開叙事内容不談,僅憑其畫面構圖、調色、場面調度、M83的配樂與音效設計便已值回票價。

第一篇:聽覺
主角名為“邱默雲”,一個“默”字,已然暗示了聲音的缺席。本篇中,被稱為“迷魂者”的男性角色更近似麥高芬式的存在,我認為導演是将"電影"這一事物投射在了他的身上,而另一位男主角則如同黑色電影中的偵探,在追尋真相的過程中逐漸深陷泥沼,最終為獲取前者身上的某種聲音,甘願放棄了自身所處世界的一切聲響。作為開篇,本章或許不易迅速将觀衆代入劇情,卻極為精準地奠定了影片的整體氛圍。

第二篇:味覺
故事主要發生在一座荒廢寺廟之中。開場幾人脅迫僧人模樣的男主角帶領他們搜尋被遺棄的佛像等物以變賣謀利。随後,男主将代表自身“苦痛”的牙齒吐出,由此誕生的“苦妖”便與他展開了一場關于“世間至苦為何”的對話與糾纏。中段背景持續播放的鼾聲,配合銀幕上浮現的“苦”字,成功營造出令人不适的感官體驗——導演在此将“通感”運用得恰到好處,畢竟鼾聲所引發的不快,是大多數人能夠共鳴的切膚之“苦”。

第三篇:嗅覺
從整體結構來看,這是我最偏愛的一個篇章。首先,此處的男主角真正具備了完整的“角色感”,形象更為立體,也更貼近傳統叙事中的主角定位。故事主線清晰:講述一個騙子男主如何帶領自幼失怙的小女孩騙取富人的錢财。然而即便在叙事性最強的段落中,導演仍未放棄注入個人思考——關于“人一旦失去什麼,便再難找回”的命題。我認為影片并未給出明确答案,而是通過情節引導觀衆自行思索。結尾處,富人讓小女孩嗅聞一封燒焦的信件,她雖道出一些内容,但其真假并未告訴觀衆,影片也無意揭曉她是否真正擁有這種特異功能。戛然而止的處理,為觀衆留下了廣闊的解讀空間。

第四篇:觸覺
本篇章采用長達三十多分鐘的長鏡頭,雖是畢贛導演的标志性手法,觀看時依然深感震撼。開場色調統禦為“紅色”——鮮血的顔色,象征着暴力與欲望,而本章内容亦緊扣這一視覺主題,講述人類與吸血鬼之間一段異色的“愛情”故事。背景設定在1999年的最後一夜(不知道有沒有neta《地球最後的夜晚》),也是片中角色所說的"世界末日"降臨的晚上。這一夜,男主開場便坦承欲望是想與人親吻,而女主的欲望則是渴望咬噬一次人類。随後槍支的出現,一聲槍響擊碎燈光,象征男主堕入黑暗之境——吸血鬼的地下世界。片中販售的“延時藥”,表面上是壯陽之藥,實則蘊含更為隐晦的隐喻。男主中槍後因藥效延長了生命,恰好呼應片頭那句“電影能延長人三倍壽命”——在此,電影本身何嘗不是一種“延時藥”?結尾日出刹那,鏡頭自船内移至船外,畫面比例也随之變化,宛如切換至全畫幅,完成了一次視覺與概念的雙重升華。

貫穿全片的線索,則是關于“迷魂者”與“大她者”的設定。開場以一張燃燒的紙為引,紙盡火熄,劇院顯現,其中的觀衆又與最終以光影形式呈現的觀衆彼此呼應。開篇采用默片形式,而影片結尾,“大她者”将“迷魂者”置入一台機器——即她口中早已無人問津的電影術裝置,并在此中為整個故事畫上句點。此處我并沒有完全理解,但仍可隐約感受到導演的某種表達意圖。此外,每個篇章皆以男主角從夢中醒來開場,進一步強化了影片整體的夢幻質感。

片中亦不乏諸多迷影情節,例如第四篇章中的一段快進畫面,人群觀看的電影正是影史早期的《花園裡的園丁》。處理手法頗具巧思:現實中的人物行動迅疾如風,而他們面前銀幕上的電影卻以正常速度播放,暗合了電影的“延時”特性。整部電影以“電影是造夢機器”為前提展開,這也為片中諸多超現實情節提供了合理的解釋依據。

總體而言,這是一部難得一見的大制作藝術電影。正如《信條》中的那句台詞:“不要試圖去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這160分鐘,是一場珍貴的造夢之旅,值得觀衆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