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阿根廷影展,八部電影,隻能看其中一部了!或者說!幸運的是,至少還能看了一部!感覺,我挑了其中最不容易看懂的一部!!這種拍夢境的影片本來就難懂!它還搞了一堆政治隐喻進去!還是未來科幻的設定,明顯能感覺到有映射到:技術暴力,監控社會,國家安全,公民集體失憶等等……

這個很難不聯想到庫布裡克的《發條橙》,福柯的“圓型監獄”,還有薩拉馬戈的《失明症漫記》……公共技術對私人記憶的剝奪和占有以及再利用,還是蠻令人細思極恐的!

電影拍攝于上世紀92年,那大概率也有受到老雷斯《銀翼殺手》中未來世界賽博朋克的美學風格的影響。影片核心設定在一個近未來的反烏托邦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社會被極權政府控制。主角埃娃(Eva) 擁有在夢中預見未來的能力——這正是“夢境”作為叙事核心的體現。影片用超現實手法呈現她的夢境/預知,模糊現實與幻覺的邊界,制造強烈的理解挑戰。

整部電影“風格混亂”(夢境+科幻+政治驚悚+公路愛情)其實可能是導演刻意為之。夢境本身的邏輯就是跳躍、非理性的;而将這種風格與冷酷的科幻設定、沉重的政治隐喻并置,本身就制造了一種超現實的、令人不安的疏離感,強化了主角(和觀衆)在扭曲現實中的迷失感。公路愛情元素可能是在這冰冷設定中注入一絲人性的溫度(盡管可能也是脆弱或虛幻的),形成更強烈的對比和悲劇性。

在看類似電影的過程中,其實應該放棄追求線性邏輯,擁抱夢境邏輯,不要過于糾結“為什麼會這樣?” “這代表什麼具體事件?”。試着感受畫面、聲音、氛圍傳遞的情緒和壓迫感。注意重複出現的意象(某個物體、顔色、場景、聲音),它們往往是解讀的關鍵線索。同時,聚焦“記憶”的呈現方式, 電影如何表現記憶被提取、觀看、修改、植入或封鎖?是冰冷的機器?華麗的虛拟現實?痛苦的閃回?這些視覺化手段本身就在傳遞信息。注意主角對自身記憶的困惑、懷疑和追尋過程。

阿根廷經曆過長期的軍政府獨裁(1976-1983),期間實施了殘酷的“肮髒戰争”,大量人員被秘密逮捕、拷打、殺害或“被失蹤”(Los Desaparecidos)。軍政府試圖系統性地抹除受害者的存在和曆史記憶。影片中對“集體失憶”、“國家掩蓋真相”、“技術手段抹除個體”的描繪,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這段創傷曆史。國家安全的幌子下實施的恐怖” 是核心的映射點。

最後結尾高潮部分,反派絕望大喊:“世界末日不是隕石撞地球,不是核爆炸,而是一個女人的蘇醒” 還是很震撼的!這句話信息量巨大且極具沖擊力。 “女人”,她很可能代表了被系統壓制、篡改或抹除的真實記憶/曆史真相/個體意識/反抗精神。她的“蘇醒”意味着被精心維護的謊言、控制體系開始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