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的《投名狀》之前一直想看但未看!這次在大熒幕上,終于看完這部“當年被低估的神作”,陳導的映後訪談也蠻精彩!陳可辛曾與甄子丹合作的《武俠》一直是我最鐘意的動作片!當然,他還有更被大衆所熟知的《甜蜜蜜》《中國合夥人》《親愛的》!

回到《投名狀》電影本身,最大的看點首先是演員,其次是故事内核。當年這個演員陣容放在今天,也絕對是王炸!李連傑,劉德華,金城武,三位老大哥放在今天,含金量應該是更高的!

關鍵是仨位都在電影裡貢獻了神級演技,李連傑所飾演的龐青雲的野心,劉德華所飾演的趙二虎的道義,金城武所飾演的姜午陽的純粹忠誠。其中,尤其是李連傑的演技頗為驚豔,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李連傑國際功夫巨星的光環,而忽略了他強悍的演技。恰恰是三位演員極具戲劇張力的角色塑造,才能将《投名狀》中的悲劇幻滅感推到一個令人窒息的藝術高度!

當然,有意思的是,電影之外與其關聯的曆史氣息的咆哮,恰是電影真正的内核所在。投名狀看上去是虛構古裝戰争片,但其實有着非常明确的背景原型——太平天國運動,嚴格來說,應該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餘震!而這個大背景,其實是真正理解電影中三個主要人物命運交織生死破滅的終極法器!

太平天國運動後,地方武裝割據壯大(如片中何魁的魁字營)、清廷中央與地方勢力博弈的混亂局面。

長期戰亂導緻生靈塗炭,大量農民破産流離失所(如龐青雲的軍隊被打光,姜午陽、趙二虎落草為寇),為生存而嘯聚山林或依附軍閥成為普遍現象。“納投名狀”這種極端行為,其實是亂世中底層人物試圖用最原始的血盟方式建立信任、尋求自保和出路的殘酷寫照。

清廷的正規軍(八旗、綠營)腐朽不堪,鎮壓太平天國主要依靠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地方漢族武裝(影片中的“山字營”及其與“魁字營”的争鬥影射了湘、淮等地方勢力的崛起與内部傾軋)。這些武裝在戰争中壯大,戰後成為尾大不掉的地方勢力。

清廷(以三位深不可測的“大人”為代表)既需要依靠龐青雲這樣的能打仗的漢人将領來平定叛亂、穩定地方,又對他們充滿猜忌,擔心其擁兵自重。影片中朝廷對龐青雲的利用(打蘇州、打南京)、掣肘(不給糧饷)、防備(派魁字營監視、最終默許或促成其被殺)都在反映滿清中央對漢族地方實力派的複雜心态。

電影中頗為人稱道的一出戲就是,蘇州城下,令人唏噓的圍城“殺降”。龐青雲為了“顧全大局”(節省糧食、防止嘩變、震懾敵軍、向朝廷表決心),最終背棄承諾,屠殺了已經投降的士兵。這一情節雖屬虛構,但在中國曆史上(如秦将白起坑殺趙卒)乃至世界戰争史上都屢見不鮮,趙二虎的憤怒代表樸素的道德觀,而龐青雲的“理性”選擇則體現戰争現實的殘酷。亂局之中,敗者降後到底意味着被收編,還是被屠戮,誰能知道?

龐青雲打下南京(太平天國首都天京),立下不世之功,但也因此走到了權力的頂峰,成為朝廷最大的猜忌對象。他“為民請命”要求減免賦稅的舉動,更是直接觸動了朝廷和既得利益集團(三位大人)的神經,加速了他的滅亡。這幾乎是曆代功臣(尤其是非嫡系功臣)難以逃脫的宿命。

《投名狀》就是巧妙地把兄弟三人的命運投放到這個易被人遺忘的宏大曆史漩渦中!就如映後交流中陳可辛導演自己所說,這部電影最想拍的就是:個人即使用盡全力,也無法與時代命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