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片最令人诟病的我認為其實是結尾,張小斐飾演的葉攀退出了自媒體圈以及對晨晨的洗白那一塊。
首先就是,葉攀與晨晨相處了這麼長時間,到最後才知道晨晨是之前試藥案陳福軍的女兒這件事我就覺得太假了,一個對葉攀影響這麼大的案子,作為一個媒體人應該對這個案子所牽扯的家庭關系了解的非常透徹才對,怎麼可能到最後自己要離開的時候才知道這件事呢?

其次就是對晨晨的洗白,當晨晨知道葉攀作出的報道間接的害死了自己父親的時候,對葉潘的情感态度是憎恨的,但是就因為葉攀輕飄飄的幾句話,晨晨的情感态度就瞬間洗白,開始向着夜攀說話了,咱就是說這個情感轉變來的也有點太快,太不符合常理了吧,對于一個失去至親的人來說,心裡有多痛。都是可想而知的,怎麼可能因為幾句話情感就發生360度轉變呢?這就可以看出導演。沒有把人物關系與情節這兩個元素平衡好,隻是單純的想把人物關系進行改變,卻忽略了情節上的真實性。
再其次就是葉攀退出自媒體圈這件事,都知道葉攀是為了再制造一個熱點,用來減少網絡輿論對尤茜的壓力,但是這就完了嗎,就因為這一個對自己整個事業中最單薄的一點,就要使自己退出自媒體圈嗎,這種退圈的動機未免也太單薄了吧。
而且這樣的情節設計真的好嗎,要知道他可是這部電影中少數幾個願意調查清楚真相再發文的人,願意去抵制謠言追求真相的人,這樣的人不是應該在媒體一線。去抨擊去抵制那些片中像張子賢飾演的人品低下的隻為流量和錢财不考慮。後果的小人嗎?怎麼能說走就走呢?如果連這樣的人都要離開媒體圈的話,那不就像這些不文明行為,這些低劣的行為低頭了嗎?可能導演想用這種方法進一步的進行諷刺,但是這種情節設計方法更像是一走了之,不管後面該怎麼辦了,也不管該怎麼抵制了,隻是把問題提出來,往這一扔,電影中絲毫不提及該如何解決與避免,這種電影倒不能說沒有意義,隻能說意義不是很深刻,表現的比較浮于表面。
同時到結尾處,我還有一種這個故事沒講完的感覺,最後就是葉攀看似輕松的放下,實際上之後的故事才是影片最應該呈現的,葉攀該如何面對這些人的質疑聲,該如何的進行自我調整,如何開始新的生活?

其餘的就是這裡要點名表揚一下梅婷老師,演戲極具感染力,把那種失去孩子之後又遭遇網暴的眼神空洞,六神無主撕心裂肺的痛苦,演繹的非常好,看的我都心裡非常難受,達到了懸疑片的效果。
其他的演員也就還行,但是張小斐老師。可能也是我不常看她演的懸疑劇,感覺他還是喜劇片裡面的張小斐老師,那個口音太具有喜劇味兒了,我在觀影的時候感覺有點跳戲。

最後除了結尾的情節,前面的情節還是不錯的,最起碼我認為沒有什麼太大的漏洞,懸疑效果做的也還不錯,各種聲音的蒙太奇剪輯,一頓渲染氣氛。
還有一點就是我很想說的是,本片的片尾曲與本片的整體色調太不搭配了,一個講很沉重事實的電影,怎麼配了一個無比歡快有點像喜劇片的片尾曲呢?反正我覺得不太合适,因為一部電影的片尾曲,是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可以成為整個電影在宣傳上的明信片,是具有帶火影片的作用的,有很多影迷,不是對這部電影有多感興趣,而是因為喜歡電影中的音樂,從而選擇來看的這部電影的,所以我認為影片的片尾曲要與整部電影所想表達的主題風格相匹配這一點是尤為重要的。
其實對陳思誠的懸疑片,我已經不是那麼太感興趣了,套路化相似度極高的情節,千篇一律的人物,這幾年就《三大隊》是最棒的,其餘的什麼《默殺》,《消失的她》,後幾部的《唐探》系列,《誤殺》系列還有今天的《惡意》,其實我覺得大體情節以及風格都大差不差,拍攝手法也大差不差,所以看着就沒有那麼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