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漾少女殺人事件》其實隻能算是一部合格的作品,但也正因為它是《花漾少女殺人事件》,才顯得那麼獨特。
那我們就先從片名拆解開始說起——
🎿「花漾少女」:體育題材的新切口

從片名中“花漾少女”四個字,不難看出故事與花樣滑冰有關,也就是體育題材。
過去五年裡,體育類電影層出不窮,但幾乎都離不開“傳記”或“喜劇”路線。看多了,難免視覺疲勞。
然而這部片子另辟蹊徑,把“體育”與“懸疑”這兩種幾乎毫不相幹的類型組合在一起。
這一點非常罕見——放眼全球,體育+心理懸疑幾乎隻有這一部。豆瓣上你搜這兩個标簽,也隻有它孤零零地存在。
光是這個類型組合,就讓它成為一部特别的電影。
🔪「殺人事件」:陳正道系的心理懸疑

提到“心理懸疑”,就不得不說到陳正道。這個題材在國内并不多見,而陳正道算是玩得最純熟的一位。
巧的是,這部電影的監制正是他。
這次的設定是“雙重人格”——雖然這個概念早已不新鮮,但在國産片裡依然少見。
導演和編劇用一種克制的方式去鋪陳,讓懸疑與心理張力并行,這種風格既大膽又穩妥。
🎬 主創團隊的驚喜與底氣

更讓人驚喜的是主創陣容。
新人導演能把一個純原創題材拍得這麼流暢成熟,實屬難得。體育與心理懸疑這兩個調性迥異的類型,被他揉合得恰到好處——既不突兀,又相輔相成。
張子楓在雙重人格的表演中遊刃有餘,情緒層次豐富。馬伊琍依然穩如磐石。
攝影師餘靜萍(《少年的你》《七月與安生》《奪冠》)的加盟更是神來之筆,她把冰場的冷與青春的壓抑感拍得既靈動又窒息。
⚖️ 優缺點并存的“可惜”

當然,影片并非完美。
其實從中段開始,觀衆就能感受到江甯與鐘靈是雙重人格,導演也通過調度不斷暗示這一點。
但在最後二十分鐘,卻還要來一場“揭秘式”的反轉,顯得多餘。
如果結局能更黑化一點,保留Bad Ending,那種餘韻會更深、更刺痛。
現在的版本有點“解釋過度”,太想讓觀衆看懂,反而削弱了懸疑的韻味。
🧊 尾聲
瑕不掩瑜。
《花漾少女殺人事件》票房不高,但它為國産類型片開出了一朵奇異的花。
它讓我們看到:當體育不隻是拼搏,當心理懸疑不隻是驚吓——兩者交織,也能成為一場冷豔又瘋狂的舞蹈。
我相信喜歡這類電影的觀衆,一定不會忘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