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本文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電影宣傳海報上面寫了這樣兩句話:

沒有答案,不如發瘋。

命運的看法比我們更準确。

...

看完電影之後,我有一種深深懷疑,不是懷疑兇手,也不是懷疑電影,更不是懷疑命運,隻是懷疑我沒有完全看懂……或者是我瘋了,像電影裡的馬哲(朱一龍飾演)一樣。

電影的開篇引用了加缪在《卡裡古拉》中的話:“人理解不了命運,因此我裝扮成了命運,我換上神的那一副愚蠢又不可理解的面孔。”

...

電影到底想要引導我們思考什麼?命運裡隐藏的瘋狂,還是宿命裡的必然?馬哲不确定自己找到了連環命案的兇手,而我也不能确定我找到了電影的真相。

兇手到底是誰?這是貫徹始終的問題,習慣了看懸疑片的我,對解密這件事樂此不疲,同樣也不願意去相信那個簡單的答案——兇手就是瘋子。

...

透過一層層迷霧,帶着困惑,結合着一些網絡評價,我嘗試去理解《河邊的錯誤》這部電影。在電影中,瘋子一共殺了三個人,分别是幺四婆婆,王宏,河邊小男孩。

幺四婆婆,被普遍解讀成具有特殊癖好(受虐傾向),一直在引導瘋子鞭打自己,最終死在瘋子手下。

...

但我覺得,還有另一種可能,幺四婆婆在贖罪,幺四婆婆失去家人的不幸可能是因為她造成的,幺四婆婆借助瘋子的鞭打懲罰自己(參考《繁城之下》裡的王崇理)。甚至有可能是她無法忍受孤寂的生活,所以才讓瘋子殺了自己。

幺四婆婆先在河邊用鞭子趕遠了所有鴨子,是因為她不準備繼續養鴨子了。她把鞭子遞給瘋子,然後在說:“對,就應該是這樣的。”她的最後一句話是“可惜人生隻能死一回”,她忍受不了生活了,所以甘願赴死。

...

王宏在河邊約見錢鈴,錢鈴沒有去,然後王宏死在河邊。我覺得王宏和幺四婆婆一樣,是一種借助瘋子完成的“另類自殺”。

約見錢鈴的王宏寫好了一封極具文藝色彩的分手信,準備交給錢鈴,而錢鈴被攔在家裡,沒有赴約。

王宏的深情注定無法被周圍的人理解和認可,寫給錢鈴的信裡也充滿了憂郁情緒。無處安放,不受理解的情感隻能用死亡解脫,一封分手信也可以理解成一封遺書。或許,他的約見是殉情的邀約。所以,他也依靠瘋子完成了“解脫”。

...

無處尋覓的三等功,有百分之十概率瘋狂的孩子,找不到的瘋子,馬哲害怕三等功是自己的臆想,害怕自己将來的孩子瘋了,害怕找不到瘋子,他即将瘋狂。

河邊的小男孩,是一種探尋真相的化身,也是瘋狂的開始。他執着于看見兇手,直到他看見了瘋子,被瘋子用石頭砸倒了。另一個探尋真相的化身是馬哲,他找到了瘋子,他用石頭砸倒了瘋子,這是瘋狂的結束。

在癡迷于追逐目标的過程中,或許有誘惑(三等功),或許有恐懼(百分之十概率的瘋狂),或許有壓力(找不到瘋子),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陷入瘋狂,接受命運的安排,認清現實的生活,可能是戰勝瘋狂的最好方式。(ps:有點編不下去了,解讀牽強)

...

許亮是異裝癖,是整部電影唯一不存在任何争議的角色。因為他是從電影中的電影院一躍而下,跳樓摔死,他是毫無疑問的自殺。

但許亮的死亡與幺四婆婆,王宏,河邊小男孩的死亡好像并無不同。他們都是被時代不容的存在——不被接受的癖好,不被接受的私情,不被接受的求真。他們的死亡是被選擇的結果。

...

衣服浮在水面上,石頭放在衣服上,石頭并沒有下沉。人在社會中漂浮,不至于下沉,但身上被時代強行放下的“石頭”,讓人一刻不得喘息。

最後開一個腦洞(ps:又是一個牽強解讀)

兇手可能不是瘋子,因為之前村子裡的人都說過瘋子脾氣很好的,從不傷人。哪怕說是被幺四婆婆刻意訓練,也不大可能從來沒有表現出暴力傾向。

幺四婆婆的被害場景,也可能是馬哲的想象。一個智力低下,之前沒有明确傷人迹象的人,隻能算是智障,不大可能幾次成功殺人,還很難被人抓到。

所以真相有可能是,兇手另有其人,瘋子拿着兇器,身上有血迹,都是栽贓。首先兇手是紡織廠工人,采取了僞裝,殺害了幺四婆婆。然後被王宏看見了身影,知道許亮有異裝癖,栽贓了他。

害怕王宏想起來更多,或者是王宏撞見了兇手,認出來了,被滅口。至于河邊小男孩被殺害是類似的原因,因為河邊小男孩死前說了一句“原來是你”。

同時,馬哲心存懷疑,不相信瘋子是兇手。但由于破案的壓力越來越大,所以他最後勉強自己相信了瘋子是兇手。河邊小男孩被殺死,寓意追求真相的心消失了,馬哲選擇以兇手是瘋子結案。

沒有人在乎那些微不足道的卑微的真相,社會洪流下的每個人都卑微地活着,即使是一點點的瘋狂都會被磨滅,能夠接受的人活了下來,榮譽加身,不能接受的人隻能自我解脫。盡管如此,循環往複的瘋狂還是會一次次出現,因為即使是人群中百分之十的概率,也已經很高了。(ps:又是強行解讀……以上内容歡迎吐槽……)

...

想寫點不一樣,有點難,找到特别的答案也很難,因為命運的看法(其他人的解讀)比我更準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