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好東西》散場時,一個急匆匆的身影沖了過來,目光在我和男友身上遊移了一下,對着我問道:

“那個不好意思,請問您有紙巾嗎?想借一下。”

“啊?我也沒帶。”

“呃……不好意思,我以為女生包裡都會帶紙……”那個男生說道。

我頓時尴尬,還好男友解了圍,他從口袋裡掏出一包紙,遞了過去。

想到剛看完的電影是《好東西》,我們對視一眼,不禁覺得滑稽。

“我倆不符合刻闆印象了啊!”

“懂了,鐵梅竟在我身邊!”

《好東西》裡,王鐵梅在離婚前有一個“男主内,女主外”的不符合傳統刻闆印象的家庭,身為妻子的她是在外奔波的名記者,丈夫待業在家照顧孩子、打掃做飯。但随着觀影的進行,身為觀衆的我不禁發出疑問:

待業在家,甘做小男人的“前夫哥”真的是“全職媽媽”的性轉版本,承擔起所有傳統的家庭責任了麼?

答案顯然易見:NO!

...

鐵梅全面的家具維修操作、熟練的家務技能,以及小孩對“媽媽總是找老師”的不滿,都印證了“NO”的正确。可是,到底是哪裡出了錯,令男女經濟地位的互換也無法令家庭内的性别分工徹底倒置?還是說,其實不必完全倒置?

在直播中,鐵梅強勢帶貨的《她們不是唠叨,隻是受夠了》,似乎與她的生活完美匹配——有關非傳統性别分工,有關家庭勞作,有關育兒難題……

...

和鐵梅相似,作者傑瑪·哈特莉也有着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結構。她的丈夫意外失業,不得不成為“全職爸爸”,但哈特莉發現,她仍需操心家中的一切,包括家務,她甚至感到比以前更累了。

“過去五小時,我很專注地工作,相信他會處理好家務,結果家裡不是變得有些亂而已,而是簡直像被炸彈轟炸過一樣。”哈特莉的丈夫在她工作期間,既沒有照顧孩子吃飯,也沒有打掃好衛生,而是等待她工作結束完成日常家務,好出門騎單車。當哈特莉提醒他需要吸塵時,他道歉說自己忽視了家務,然後忘記了需要吸塵,即使哈特莉有意将吸塵器放在他眼前。總而言之,哈特莉的丈夫不會主動做任何事,除非哈特莉耳提面命,不停催促。

也正是因此,她發現了家庭中的“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無處不在,這是一種盡力照顧周圍的人,保證一切順利運行的工作,沒有報酬,而且經常不被看見。”

鐵梅總在照顧周圍的人,她照顧女兒,照顧鄰居小葉,照顧工作後輩,偶爾也需要照顧一下年下奶狗和幼稚前任。

但她是人而不是神,當她發現她其實根本沒有照顧好一切時,她崩潰了。

...

問題是,誰又規定應該照顧好他們呢?

煩惱鐵梅的正是隐形的情緒勞動。她已經習慣操心一切,安排一切,因為家庭中的其他人不想操心,懶于安排。

哈特莉在書裡舉了個通俗的例子來解釋,為什麼這種不由自主的指揮是一種負擔。一些被褥放在樓梯最下層,而家庭中的丈夫直接忽視了它,沒有選擇挪開或者放進櫃子裡。因為“事不關己”且“如果有問題,老婆會開口。”妻子或許不用動手去做家務,可是,她的大腦卻還是需要時時刻刻思考家中還需要做什麼,這如何不叫人“心累”!

奇怪的是,這為什麼是妻子的責任呢?即使他們同樣在外工作,甚至丈夫已是一位“全職爸爸”?他是意識不到,還是不想注意?

2011年英國的一項調查表明,30%的男性會故意把家務搞砸,以免又被要求做重樣的家務,這其中,1/4的男性表示搞砸之後他們不會被要求做任何家務,3/5的男人表示搞砸之後他們隻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需要做家務。

當妻子抱怨他們眼裡沒活兒時,他們會說:“你不告訴我,我怎麼知道要做。”

要求他們去做時,又說:“你就是要求太高了,整天唠叨。”“地一點也不髒啊,不用拖。”“我看家裡挺幹淨的。”“為什麼不輕松點,随便過過呢?”

然而事實是,一旦生活稍有亂套,他們多半會皺眉歎氣,進而轉頭質問妻子,為何家裡一團糟。

...

盡管現在無論男女都是工作中的牛馬,傳統的社會分工仍在影響着家庭生活,家務、育兒是爸爸的“加分項”,隻需偶爾洗個碗或者周末帶孩子出去玩,就能收獲“好爸爸”的美稱;而這些表現隻是媽媽的及格分,一切失誤都是“扣分項”,隻要孩子的頭發沒紮好或者某天将孩子獨自留在家中,“壞媽媽”的标簽就立即若隐若現。換而言之,隻有完美,媽媽才能獲得“沒有加分”的爸爸同等的評價。在電影中,小孩對着爸爸的邀功感到莫名其妙:“這不是爸爸該做的嗎?”

是啊,隻要做那些“應該做的”,爸爸就有了“好爸爸”的評選資格,就可以自誇自擂,因為他們即使不做,也“合情合理”。憑什麼媽媽不能得到同等的待遇呢?

這并非較真。

畢竟在職場上,“女人不擅長這個”是縮減女性工作崗位的好理由,在家庭中,隻會在收到一句“男人都這樣,爸爸帶娃就是帶不好”後輕松做甩手掌櫃。

強大如鐵梅,也沒有徹底擺脫這些。

就像明明我沒有做錯事,在發現自己沒帶紙巾後,也會莫名其妙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因為我被認為“應該帶紙”。

...

或許真正要改變的,不是一些輕描淡寫的“幫助”,而是内心觀念的改變。

改變的開始,就是識别“無償家務勞動”或者說“情緒勞動”,主動承擔起情緒勞動。這将是十分漫長的旅程,但無論如何,我們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