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簡單地來說,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兩次尋狗最後一次偶遇狗。

一開始是别人對你撒謊,指鹿為馬,你認真地拆穿把你當成傻子的謊言。第一個說謊的人是那樣地真實,以至謊言以多米諾骨牌效應式地傳染給身邊每一個人,等到所有人都相信的時候,唯一不信的那個人會被當成是傻瓜。這是你第一次被騙,你拼命反抗,流血暴走,最後被一隻暴力的手收拾得尊嚴掃地。可是你依舊對謊言恨之入骨,對這個說謊的世界極為鄙夷。

然後是你被迫接受謊言,因為你太過單薄,而謊言是整個世界。選擇為真理而戰,意味着挑戰全世界,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你隻能成為炮灰。于是你會在愛因斯坦被送走之後追着車子無力地跑,在一個又一個狗肉店門前尋找可能的消息。這一次你的反抗不敢再那麼名目張膽了。你學會開始躲開謊言的傷害,你開始規避危險,嘗試找到一個更加安全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你開始接受謊言的存在了。

最後是你吞下了那塊狗肉,學會撒謊了。在路上偶遇到愛因斯坦,也不敢叫它,也怕它認出你來。在遇見的驚喜之後,在一次次或者用蠻力,或者用巧力去拆解謊言的時候,你嘗過謊言的傷害。你知道就算是認出自己的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又能住在哪裡呢?在家裡又咬傷了弟弟怎麼辦呢?愛因斯坦再一次被趕出家門還能躲過被送進狗肉店的命運嗎?還能遇見會好好溜它為了留住它而和路人争辯的主人嗎?你知道答案,你最後也學會了撒謊。

此片好像是借着單親家庭矛盾的外殼,以批判傳統文化中重男輕女的思想為開端,毫不避諱地摒棄酒桌文化,痛斥亵渎國學經典以及假借讀書人名義僞飾思想粗俗的資本家,着力于表達成長過程中的被大人的謊言傷害,又讀懂謊言中的善意而學會對自己撒謊的人生真相。

影片中,個子最小,看起來才學會走路的弟弟弟弟是全隊中最小的運動員,溜冰場上摔倒了無數次也站不起來,向教練伸出手來,教練也從不願意扶持幫助他站起來。哪怕是在嘗試了無數次之後實在沮喪得不行了,教練會幫弟弟将分得太開的溜冰鞋稍微聚攏,假裝伸出手引導,等到弟弟一鼓作氣再站起來時,教練那隻救命的手又迅速抽離。弟弟又洩氣,又癱坐在地上,隻好自己想辦法,将小小的身子放在水紅色磨砂塑料矮凳上,借着手臂撐在椅面上的力氣,起來。

教練一次次伸出手,一次次又收回手,是小小的弟弟不得不面對的謊言。這樣的謊言主人公李玩已經遇見過不知道多少次了,她靜靜地微笑着,看着自己的弟弟,遠遠地在那溜冰場上,學習如何摔倒後自己爬起來。

影片中爺爺奶奶、父親和繼母都尤其寫實,尤其是繼母,并不是傳統印象心機惡毒的女人。繼母當然是有自己的做人的本事和能力,才能安安穩穩順順利利地進入一個原本和諧的家庭。比如她做事果決知道用什麼手段處理小女孩的叛逆:找到一隻和愛因斯坦長得一模一樣的狗,依仗長輩的身份指鹿為馬;能言善道會逗長輩開心:講自己父親喝醉酒穿着牛仔褲洗濕了手機;會說好聽的話讨好長輩和老公的上司的同時也不忘誇耀兒子為老公長面子:兒子滿月酒席上說兒子醒來硬是要穿爺爺買的衣服,在老公的上司面前讓兒子被三字經,有着年輕漂亮的長相也會撒嬌也會利用時機:狗咬了兒子時怒火中燒一定要将狗送到肉食店;更重要的是懂得事情的輕重不會一味的偏袒自己的小孩而輕薄了繼女,而引起老公不滿:兒子從轉椅上摔下來,當着老公的面不指責繼女隻是說孩子是吓到了,奶奶的額頭别兒子打出血厲聲斥罵兒子。看起來,這個繼母真的在人前做到了滴水不漏。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出她不希望兒子和這個姐姐有太過密切的接觸:李玩說到要帶弟弟去買冰淇淋是,她一把抱走兒子說他還太小不能吃,從李玩面前走過又馬上将兒子放下讓他自己走。而高放,一個簡簡單單地就将女孩的名字刻在自己身體上的年輕男孩,對待人生中出現不久的感情,多的是新奇和不安,究竟着裡面的好奇多還是愛多,或許他自己根本說不清。

在父親答應要帶李玩去天文館之前,又臨時要參加一個飯局,這時候兒子又喊着想去公園玩。父親告訴兒子說吃完飯就去公園玩,一邊的李玩看不下去了說:不應該用一個謊言去彌補另外一個謊言。父親順口就說出了:啥謊言呢?哄娃呢。

...

原來在大人的世界裡,撒謊的理由是哄孩子。因為這個謊言是為了孩子而撒的,那麼就說明大人做這件事情是有理由的,一切為了你,為了他人。因而謊言便也成為了為他人奉獻的一樣極為高尚的事情。隻是撒謊的人從來沒有想過,對方願不願意聽這樣的謊言。

最後來說說這部電影的劇本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編劇在大學畢業之前完成相當于是處女作)。

作者背景:高中一年級時以小說《無歸》獲得第6屆中華杯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以全國第一的成績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電影劇作方向,2011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電影劇作方向的研究生。

作者強大的文學背景為其創作出《狗十三》劇本打下來良好的基礎。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的成功還有作者内心對生活細心的觀察和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