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個屋檐下,每個人都獨立的生活,家人之間的相互顧忌是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李安用了“顧忌”這個詞,這個中國式的含蓄表達,背後代表的是“感情”、“責任”而産生的“牽挂”。同時這份“顧忌“帶來的家庭的穩定性,又無時無刻不在受到”個人欲望“的挑戰。 家庭是一個系統,當一些”變量”發生時,他會從一個穩定狀态跳轉到另一個穩定狀态。電影探讨的變量就是“飲食” “男女”所代表的“欲望”。

在三個女兒都小的時候,男主和媽媽總是在争吵,家庭的平衡由這種争吵在維持着。當媽媽去世後,家庭的穩定性需要尋求另一個平衡,懂事的大女兒自然承擔了這份責任:照顧爸爸并把妹妹們帶大。于是她壓抑自己的欲望,因為作為一家的女主人,是不能有背叛家庭的欲望的。他把“暗戀”編成了背叛的故事,當成了自己一直單身的理由,他不是精神分裂,他的責任感和自尊讓她需要找一個理由來承擔這個家需要她承擔的責任。

二女兒追求自由獨立,同時肩負着爸爸望女成鳳的期待,他跟老爸之間時常産生沖突,是那種内心牽挂對方,表面卻很疏遠對立的關系。二女兒喜歡做菜卻不允許進廚房,被父親強制送去美國學習。在他看來,老爸有點不近人情,而老爸的好友溫叔叔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母親的溫情。也許一直激勵她追求事業的動力就是逃離家庭獲得獨立自由。

三女兒在一家人的呵護下長大,沒有大姐的禁欲,也沒有二姐的叛逆。對家也沒有太多羁絆,所以她遇到了喜歡的人後是第一個離開家的。

父親是一個固執,完美主義,内斂的形象。他每周豐盛的家宴是在為維護這個家的完整性和關系紐帶所作的儀式。母親離世後他沒有再娶,随着女兒們漸漸成年,上了年紀他已經看不出什麼欲望,味覺的消失就是一個隐喻。他覺得在家裡漸漸失去了存在感和價值感。

三女兒人格最健全,看到喜歡的人後勇敢追求,毫無負擔的離開家。大女兒被學生們的情書覺醒後也卸下了負擔,離開了家。

二女兒最複雜,有點“逃避型依戀”。他跟前男友的藕斷絲連關系,對父權的叛逆,與男同事之間的暧昧都是“逃避型依戀”的典型表現。表面上無時無刻她都在試圖逃離,但是内心卻非常掙紮。與男同事幹柴烈火的一刻,她想到是自己的姐姐,要為姐姐讨回公道。在前男友與其他人結婚後還暗示他可以在畫室維持情人關系時,他下意識的反應是惡心。她和父親一起陪伴了她的“精神母親”溫叔叔人生最後一段時光。

每天試圖逃離的人,真正面臨去阿姆斯特丹的機會時,才促使自己一遍遍的思考自己的選擇:家在她心裡是神聖的,不自由卻又需要捍衛的。電影最後,她盤下了父親的老房子,做了一頓家宴,她接替了父親的角色成為了維護整個家的紐帶,父親從“喪失活力”的舊有角色中脫身,開啟了自己真正的人生,他的味覺也恢複了。電影海報裡的一幕,完美诠釋了“家”的概念,其中,有責任的傳遞,互相的理解,感情的牽絆,以及對對方付出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