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量主觀感受和評述和顯著的紀錄片風格構成了這部半自傳體電影。還有大量服務于主題、能被直接解讀的物和人,使我看得仿佛有種大徹大悟之感。

2.第三世界的文本帶有寓言性質。這可能來源于這些被殖民國家的文化特征:久遠的本土性已經被殖民者抹除,至少是被打碎重組、被精細地編織進了一個帶有陣痛印記的融合文化,成為了人類文化交鋒的犧牲品。曾經,殖民者是靠劍與火的洗禮,現在則戴上了優雅的面具,靠的是迷人的先進姿态。在這種雜糅的文化中,無數被殖民國家的人民形成了一種畸形的文化無意識。而導演在作品中一直想要擺脫西方文明的附着,探索屬于自身的文化本源,追求文化獨立自主發展的自由。我想這是值得敬佩的。

3.“進步的幽靈拜訪了我們。”資本主義的機器、速度和效率對現代社會的入侵和扭曲是全方位的。它同時體現在第一世界對第三世界的影響和第一世界内部。導演展現了第三世界對西方文明從迷信到祛魅、從向往到幻滅的過程,并希望從第三世界的反觀中尋找新的出路。結尾或許代表着導演的理想:走出現代的症結,将之化為對現代的夢的追尋。

還有些映後導賞中收獲的思考,可惜因為太過細碎或是有不少晦澀的用語,沒能記住。